評論交流

紀念周大風先生誕辰100周年

出處:宣傳部(統戰部)  文字:徐宏圖  編輯:管理員  時間:2023-12-31
字體:放大 縮小

今年,是創作越劇《雨前曲》主題歌《采茶舞曲》而享譽世界樂壇的著名音樂家周大風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是1985年認識大風先生的,是年夏天,我從溫州平陽調入浙江省藝術研究所《中國戲曲誌·浙江卷》編輯部任編委兼責任編輯。周先生是《中國音樂集成·浙江卷》主編兼《中國戲曲誌·浙江卷》編委。我們都在一個樓層辦公,共事30年,獲益良多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高風亮節

眾所周知,《采茶舞曲》是周大風先生於1958年春創作於浙南茶鄉泰順東溪的一首成名曲,詞、曲均由他一人完成。同年秋,以這首曲為主題歌的越劇《雨前曲》北京長安戲院公演,經前來觀看的周恩來總理讚揚並修改了兩句歌詞後,風靡全國,家喻戶曉,幾乎人人會唱,浙江歌舞團、中央歌舞劇院都把這首歌作為保留節目,被灌製了唱片、磁帶、CD片發行1983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亞太地區風格的優秀教材”。對於這樣一個優秀劇目我們建議收進當時正在編纂的《中國戲曲誌·浙江卷》“誌略”《越劇》條目中。可周先生堅持不放進去,其理由是:當時浙越二團為實驗男女合演先後編演了近百個現代戲,其中比較優秀的劇目有《風雪擺渡》《五姑娘》《金鷹》《鬥詩亭》《金沙江畔》等,相對而言,《雨前曲》略遜一籌,至於《采茶舞曲》可以放在《中國音樂集成·浙江卷》開條。由於他的堅持,我們隻好作罷。作為本卷的責任編輯,我當時沒有說服周先生而感到遺憾,更為他淡薄名利的高尚格所感佩。

周大風先生是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曾為紹劇《三打白骨精》、越劇《鬥詩亭》、評彈《燕窩島》三部電影作曲,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劇《秋瑾》創作音樂,為甬劇、姚劇、婺劇等民間曲藝創作音樂20餘部,發表音樂及教育美學論文100餘篇,創作歌曲100餘首。其中最著名、貢獻最大的還數他為越劇作曲,僅為浙江越劇二團男女合演現代越劇唱腔及音樂作曲就多達60餘部,包括《五姑娘》《金鷹》《兩兄弟》《風雪擺渡》《春到草原》《江姐》《血榜記》《鬥詩亭》等名劇。鑒於他的卓著成就,戲曲誌編輯部一致同意聘請他擔任《越劇音樂》條目的作者。可他卻說:“我已承擔越劇劇種條目撰稿人,越劇音樂條目應聘請其他同誌擔任,以發揮大家的才能與作用,在這方麵已有餘樂、胡夢橋、朱訓正、陳獻玉、樊潤河、楊海泉、項管森等作出顯著成績,我推薦由餘樂挑此重任。”我們接受他的建議,改聘餘樂先生撰寫。餘樂比周先生小十歲,先後在新昌越劇團寧波越劇團嵊縣越劇團任專職作曲,創作了近60部大小劇目的越劇音樂。餘樂完成撰稿後,我們請大風先生審閱。有同誌認為其中“呤哦北調”的《樓台會》《重台會》《十八相送》三首唱腔的作曲者均為餘樂自己,可否減為一支,另外兩支改用大風先生或其他人作的曲子。大風先生則說:“還是應尊重作者的決定,既然這三支曲都是餘樂作的,就沒有必要更換。”周先生一錘定音,我們一致同意。     

周大風先生集戲曲音樂、戲曲理論、劇本創作為一身,是浙江戲曲的活字典,他擔任編委,使我們的編纂工作得以更加順利進行。戲曲誌的“四大部類”即綜述、圖表、誌略、傳記幾乎均離不開他的指導。他的指導真正做到“不厭其煩”“誨人不倦”的程度。例如在終審時,中國戲曲誌總部對浙江卷稱高腔劇種“幹唱幫腔”“不托管弦”的表述提出異議時,我登門請教周先生,他如數家珍似的,從高腔的七大特點說到它的改革與再發展,最後得出“由於與徽戲、昆曲合班,浙江的高腔劇種才加入弦管伴奏,至今不過百年左右的曆史”的結論。整整講了兩個半小時,一口水喝。我回家後,略作整理,就把結論向總部負責音樂類條目的何為先生作了答複,終於獲得通過。此事盡管已過三十多年,卻依然曆曆在目。戲曲誌工作完成後,我在撰寫《浙江戲曲史》《南宋戲曲史》《南戲遺存考論》等專著過程中,仍不斷請教周先生,直到晚年他臥病期間,仍為我解疑釋惑,不厭其煩,誨人不倦,為此,我曾發表《周大風病榻說“令嚇調”》一稿予以感謝。值此先生百年誕辰之際,一並表示深切懷念。

作者係我校退休研究員

四版之一.jpg


關閉】 【打印
上一篇: 向下紮根 樹德培能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