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交流

室因石而雅——記2018級民族傳統技藝班畢業展

出處:宣傳部  文字:程曉曉  編輯:管理員  時間:2020-12-17
字體:放大 縮小

石雕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片神奇的華夏土地上,石雕發端於距今5000年的“崧澤文化”時期。曆經唐、宋的發展,到五代時期,石雕題材已走向廣泛,並成為宗教活動用品。元、明時期,先民已具有較高的圓雕技藝水平。到清代,石雕吸收“巧玉石”製作工藝,運用“因勢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並發揮自身石色、石質、可雕性的優勢,開創了中國石雕“多層次鏤雕”的技藝先河。

在祖國藝術天地裏,石雕異彩紛呈,以它特有的藝術手法,如鏤空雕、圓雕、高浮雕、淺雕等展現著石雕一花一世界的獨特魅力。它講究造型逼真,手法圓潤細膩,紋飾流暢灑脫。它自成流派,可以奔放大氣,也可以細膩精巧,可謂形神兼備。

石雕是集創意、設計、製作的藝術品。在2020年畢業展這段時間,2018級民族傳統技藝班級同學將現代與傳統相融合,進行創新。當遊戲中的卡通形象與石頭相碰撞結合,於是有了展品達摩;當京劇臉譜與蛋殼透雕相融,於是創作出百變臉譜;當活靈活現的龍鳳活躍於石頭之上,龍的陽剛與鳳的柔美形成絕妙對比,將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龍鳳紋重環玉佩的來曆;當萬物生靈與石雕相結合,小動物們靈活的身軀便從呆板的石頭中跳躍而來,憨態可掬的石象、身姿修長的狐狸、翹尾擺首的鯨、昏昏欲睡的兔都被手藝人的巧手賦予了生氣,這是“童趣”係列;當傳統首飾與石雕技藝相融合,堅硬的頑石被打磨出琥珀般晶瑩剔透的光澤,不論是玉兔嬉於月的金釵,還是鶴唳蓮華的瓔珞,再有複刻於戰國文物的組佩,小巧精致的珥……它們與石雕技藝相輔相成,精致華美,不禁使人想起百年前那貴家小姐的妝奩。

篆刻,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現代稱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

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製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麵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製,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麵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同學們在畢業展上通過武梁祠畫像、人生九雅、古吉語三套係列印章來展示篆刻藝術。武梁祠畫像中這三幅主要以馬為主,有的淩空急馳,有的昂首長鳴,有的低頭猛衝,有的奔騰回首,有的緩步慢行……所謂“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顯示出藝術家們的高度智慧和純熟技巧。古有九雅境趣,謂之“焚香、品茗、聽雨、賞雪、候月、酌酒、蒔花、尋幽、撫琴”。人生況味,不在忙時在閑時,山堂夜座,聽鬆濤、烹閑茶,循著古人九雅,斂心性、品幽靜,縱然世事再繁瑣,也要給自己呼吸的空隙。

“傳統”與“創新”看似處於遙遠的兩端,實則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相得益彰。以石為友,以石入室,無論古今,於外是生活方式的憑寄,於內是精神世界的追求,這就是莊子所說的“中心定,則外物清。”

石中有清意,與石為居,虛廬樸拙無華;石中有清意,與石為雅,軒室意幽靜曠。他山之石,不應隻是大自然的造物,它更應該入室登堂。

(作者係文化管理係2018級民傳班學生)

 

四版之二1.jpg


關閉】 【打印
上一篇: 漫談被忽視的戲劇觀差異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