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藝新聞

浙藝優創|走進《聽見江南》幕後的故事:在現代演繹中傳遞文化基因

出處:宣傳部(統戰部) 文字:俞珂瑤 圖片:音樂學院 編輯:杜俏俏 時間:2022-03-24
字體: 放大 縮小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駐紐約總領館選取了由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推出的大型民族管弦樂音畫《聽見江南》中的彈撥樂重奏《燈月交輝》、民族室內樂《竹林七賢》兩首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作品,通過微信公眾號平台與廣大海外觀眾分享。

《聽見江南》是2020年浙江文化藝術發展基金資助項目、2021-2022年浙江省舞台藝術創作重點題材扶持項目,也是浙江省舞台藝術“1111”人才計劃成果展示的重要作品,一經上演,反響熱烈,受到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報道。

《聽見江南》由浙藝舞蹈學院副教授包崢剡擔任總導演,他在創作過程中試圖將宋畫美學融入進去,讓演出有宋韻符號,演出服裝有宋韻色彩,舞美設計上也用了許多空間處理。這源於包崢剡對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進入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他聽了許多民樂樂曲和民樂視頻,到良渚博物館實地參觀,他還看了一本名為《南宋八百年》的書,書中提到了杭州臨安的民樂、宋畫、尺八等。包崢剡發現該書中的南宋文化對東南亞國家影響很深,比如日本的浮世繪細膩的表現手法和南宋畫有相似之處。這些素材都成為他後期創作的靈感來源。

DSC_6802.JPG

DSC_6888.JPG

《聽見江南》的意境美在演出當晚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了在舞台上營造出像古代花窗一樣透視的效果,特意把有些演出樂隊安排在舞台靠後的位置。《燈月交輝》中服裝用了三種不同的紅色形成層次,舞台上虛實結合,其中月亮的設計與半角亭是空間透視的效果,也有視覺誇張的設計。在寬幕布上打上樹枝,舞台畫麵很有層次感。《良渚回響》中把舞台空間分成了兩部分,讓兩個空間裏的演員有互動交流。之前在良渚博物館參觀時,看到的象形文字、原始洞穴、年畫底色等都對包崢剡設計這個節目有所啟發。

演出一開始就很直觀,屏幕上是略微動態的畫麵,上麵呈現了“聽見江南”四個字,畫麵就是一層灰藍色,既有“古”的氣息,又映襯出演員服裝。邊上的投影、LED屏、冰屏等都呈現出多維透視。整台演出在服飾上不像戲曲那麼講究,也不要求複古,而是解構元素來表現整體,比如男演員在搶妝時頭上戴朵花,就體現出宋韻元素。整台演出精致明淨,在傳統中融合了現代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微信圖片_20220106214317.jpg

“演出就是要讓老百姓能看懂,現場講解的串聯詞讓觀眾聽到聽清,他們對節目的理解也更深刻。《聽見江南》是集聚學校各方麵力量打造的一台大型演出,展現了我們學校的綜合實力。”包崢剡說。

演出前期拍攝宣傳照片學校花了很多心思,好多人試鏡拍照,最終挑選出符合氣質的人選,請老師指導擺造型,在攝影棚內連續不斷地拍,拍出有宋韻味道的劇照。

做民樂專場調度很關鍵,包崢剡坦言,演出節奏要把握好,要搶時間擺放好道具,中間不能有停頓,要連貫流暢,不然會影響觀看效果。演職人員將近160人,一個人就要把話筒、凳子、琴等搬運擺放好,畫外音也要在規定時間內做好。

說起幕後的故事,音樂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吳樟華感慨,最令他感動的是幕後人員,音樂學院50多位師生將近半個月,放棄休息時間,不斷進行舞台上下場的搬運,經常忙到深夜。“道具搬運是一門技術活,需要掌握搬運技巧。學生沒有舞台經驗,隻能靠人海戰術,1人頂2人用。起初學生們不懂道具的擺放位置,道具數量又多,但經過反複搬運,學生們變得熟練了很多。”

大樂隊劇場聯排.jpg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江南,藝術要有思考,要有自己的表達。”包崢剡說,民樂從自然來,在民間流傳與發展,如今民樂也在走融合之路。

關閉】 【 打印
上一篇:越劇現代戲《幽蘭逢春》:第一部演繹“江南笛王”的舞台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