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藝新聞

越劇現代戲《幽蘭逢春》:第一部演繹“江南笛王”的舞台劇

出處:宣傳部 文字:俞珂瑤 圖片:江勇 編輯:杜俏俏 時間:2022-03-23
字體: 放大 縮小

從藝技高,從教德馨,再現“江南笛王”趙鬆庭人生經曆和抉擇的越劇現代劇《幽蘭逢春》3月21日至23日,在浙江實驗藝術劇場首演。

154A1562.JPG

《幽蘭逢春》由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和浙江小百花越劇院聯合出品,浙江越劇團和浙藝演出,作為第一部演繹現代浙江本土藝術家成長的舞台劇,講述了趙鬆庭從學笛到登上世界舞台,從教後桃李滿園的曆程。他在傳承發展民族音樂事業中的偉大成就和強烈的民族文化自信,以告慰一代藝術大師為浙江和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巨大貢獻。

當劇中趙鬆庭紀念館落成,眾學生執弟子禮,共同吹奏手中之笛,燈光聚焦在一張藤椅上,由黃劍勳飾演的趙鬆庭先生一襲長衫、手持竹笛端坐其中。那一刻,台下的嘉賓被深深打動。“氣力已無心尚在,時時一曲夢中吹。” 先生的一生,就是追求笛藝、信仰的一生,也是無私授藝,桃李滿天下的一生。作為著名笛子演奏家、理論家、作曲家,趙鬆庭先生將南北兩派的竹笛演奏進行融合,首創竹笛“循環換氣”演奏技術,創作了《早晨》《三五七》《婺江風光》等廣為流傳的笛子獨奏曲,研製了排笛、低音笛、彎管笛、骨笛等新樂器品種,是南派笛藝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江南笛王”。趙先生也是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一代名師。上世紀七十年代起,趙鬆庭長期任教於浙江藝術學校(現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竹笛演奏人才。那時,全國各地笛壇精英和有誌笛子演奏的人士,經常往杭州趕,這裏有名師趙鬆庭。趙先生作為民族器樂教育家,教學質量之高,受業者技藝之精,獲得一致讚譽。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創辦了趙鬆庭紀念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多次舉辦紀念音樂會,感懷先生的藝術創新精神、奮鬥精神,以及潛心治學、誌存高遠的教育精神。

《幽蘭逢春》以趙鬆庭的生平為藍本,采用笛曲《幽蘭逢春》為音樂線索,聚焦於主人公從學笛從藝到參軍奔赴朝鮮人生經曆中的幾個精彩片段,展現了巨大社會變革中趙鬆庭先生以強烈使命感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不懈追求,和不拘一格培養藝術人才的名師風範。“先生的經曆代表了一代伴隨新中國成長的音樂家群體,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始終保持達觀的人生態度。該劇的打造意在表現趙先生自覺自發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強烈使命感,讚美其為藝術奉獻畢生的可貴精神。”編劇孫強如是說。

《幽蘭逢春》先後入選了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第三批“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戲曲劇本扶持項目”、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2019年浙江省舞台藝術創作重點題材扶持項目和浙江文化藝術發展基金資助項目,是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講好本土故事、傳遞文化聲音”的又一次舞台實踐。

該劇創作期間多次赴各地采風,舉辦研討會,集合了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和我校的頂尖創作力量,大咖雲集,實力雄厚。導演由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江越劇團藝術總監)陶鐵斧擔任。我校一級編劇孫強擔任編劇,設計學院首席專家周正平擔任燈光設計,特聘教授藍玲擔任服裝造型設計。趙鬆庭先生由二級演員、“新鬆計劃”青年演員戲曲大賽銀獎獲得者黃劍勳飾演。“越美中華”青年越劇演員彙演金獎、“新鬆計劃”青年演員戲曲大賽銀獎獲得者、袁派傳人王靜飾演阿蘭,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華渭強甘當綠葉,在劇中飾演趙太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浙越老中青三代演員很大一部分都畢業自浙江藝術學校(現浙藝職院),他們對趙鬆庭先生有著天然的尊敬與深厚的情誼。由他們帶來的精彩演出,深深召喚起大家對於趙鬆庭先生的緬懷崇敬之情。

“這是一部標識文化自信,且承載民族音樂教育價值導向的作品。它以趙鬆庭先生不同凡俗的育教人格構築的民族音樂傳承創新思想為主線,再現其藝術人生經曆和抉擇,頌揚藝術家精神財富,弘揚社會核心價值。用超越人情冷暖的吟詠,凝練藝術與時代的情感記憶,生發出感悟時代精神血脈的澎湃激情。”導演陶鐵斧說,演出以笛音為脈絡,營造極具現代意味和浪漫主義色彩的音樂形象。在劇目呈現上追求寫意美學意蘊,在簡練空靈中刻畫內涵靈秀、具有藝術人文智慧的詩情畫意!為了打造劇目的現場效果,趙鬆庭嫡傳弟子、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吳樟華攜浙藝民樂竹笛學生現場演奏了《幽蘭逢春》等曲目,笛韻薪火,代代相傳。

趙鬆庭先生之子趙曉笛對這部戲也一直高度關注,他說:“父親在我眼中是個性情中人,他一輩子喜歡民族音樂,致力於弘揚民族音樂,教書育人,無怨無悔。學校創作這部戲做得很好,希望能通過演出讓更多人了解父親和他的竹笛藝術精神,讓更多人愛上竹笛藝術和傳統音樂。”

關閉】 【 打印
上一篇:校黨委召開人才工作3月例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