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藝新聞

雙高建設在路上 | 搭建頂尖教師團隊 傳承中華戲曲神韻

出處:宣傳部 文字:杜俏俏 編輯:王玲瑛 時間:2021-02-01
字體: 放大 縮小

近日,浙藝喜事不斷、佳音頻傳,繼順利進入國家“雙高”行列、成功入選省“雙高”院校建設單位後,學校又收獲喜訊,在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文旅部百名優秀戲曲專業專兼職教師通報表揚名單》中,浙藝占有三席。我校報送的著名導演、浙藝戲曲學院名譽院長楊小青,校黨委委員、副院長、教授支濤,戲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周偉君入選,我校特聘教授、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也位列其中,充分顯示了浙藝戲曲藝術專業師資的雄厚力量。

浙藝擁有六十多年戲曲教育的經驗與積澱,是越劇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自建校以來,京劇大師、“江南活武鬆”蓋叫天,“越劇皇後”姚水娟,昆劇“傳”字輩藝術大師周傳瑛、王傳凇、姚傳薌、沈傳琨,越劇名家陳佩卿、張茵等先後在校執教,為京、昆、越、紹等劇種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不乏茅威濤、王奉梅、周雲娟、張誌紅、董柯娣、王濱梅等戲曲界領軍人物和名家。


六十五載不懈耕耘,幾代名家來校授課,浙藝持續推進戲曲專業師資建設,實現了教學水平的持續提升。學校製訂“浙藝名師”培育計劃,實施“浙藝團隊”建設工程,打造明德之師、強“力”之師、名導名角名匠之師,推行“大師工作室”引領下的小班化、導師製教學模式,建成“楊小青詩化越劇導演”“鄭蘭香婺劇傳承”“劉建揚紹劇傳承”等工作室,聘請汪世瑜、史濟華、茅威濤、林為林、曾靜萍、周冠均等一批戲曲表演藝術家、名師為特聘教授,延請王芝泉、張善麟等行業專家、梅花獎名角來校兼課。支濤介紹:“學校不僅吸引大量名家名師參與教學,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戲曲名人,孕育出了中國戲劇14朵‘梅花獎’,這些名家又反哺助力浙藝戲曲教學,形成了戲曲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模式。”她補充道:“尤其令我敬重的,還有浙藝自身擁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師們。”如今,陳天貺、宋普南、俞珍珠、傅偉興等擁有四五十年教齡的以戲曲教育為終身事業的老教師們依然在戲曲專業課堂執教,引領青年師資成長,共同致力於戲曲教育的薪火承遞。


對名家雲集的戲曲教師隊伍,支濤從心底裏感到自豪:“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是行業內有權威、國際上有影響的名家大拿,而且很早就參與到浙藝的教學工作中,是浙藝的‘高端智囊’,也是身體力行在戲曲人才培養和戲曲專業建設一線的推動者、奉獻者。與他們並肩奮鬥,我們深感榮幸。”


邀請名家參與教學的同時,浙藝堅持引育並舉、以育為主,以專業帶頭人建設為核心,以骨幹教師培育為重點,以青年教師培養為基礎,打造結構合理、梯隊建設有序的“雙師雙能”隊伍,形成具有較強“團隊聚合力、自我創新力、理實統合力、核心競爭力”的戲曲表演專業群教學創新團隊。支濤和周偉君就是“雙師雙能”型教師中的突出代表。

近年來,支濤以著力推進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工作核心,以深入推進省級優質校建設、國家級骨幹專業建設、省級優勢特色專業建設、現代學徒製試點工作等重點工作任務為抓手,開展各項教學管理工作。如今,學校戲曲專業群成為“雙高建設”,為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國家級骨幹專業和省級優勢專業,浙藝的戲曲人才培養也由此踏上了新的起點。行政事務工作上突破性的成功,絲毫不能掩蓋支濤在戲曲教育模式探索、戲曲創作和戲曲人才培養上的成就。作為越劇界第一位教授,她深感教育與傳承的重任,從事戲曲工作42年、從教35年來,支濤為中國戲曲傳承與發展培養了眾多優秀戲曲人才,她的學生參評中國戲劇梅花獎獲“梅花獎”、參評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獲新人配角提名獎、兩屆學生參加CCTV“越女爭鋒”全國越劇青年演員挑戰賽獲“最佳新秀獎”、參加“越美中華——全國越劇青年演員大彙演”獲“金獎”全國第一名、參加剛剛結束的戲曲節目《擂響中華》獲第三季總冠軍、中國戲曲十大青年領軍榜首。育人之外,教學科研方麵,她把導演思維引入教學,主張具備導、教、演教師能力的提升,大膽進行教學改革《高職院校越劇表演人才培養途徑的探索與實踐-導演製教學模式初探》獲得省教育廳優秀項目,主持的國家級精品課程《越劇唱腔》是全國19所高職藝術院校中入選的第一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參與的《院團合作培養戲曲演員的“現代學徒製”探索與實踐》、《地方戲曲傳承人群係統培養的“三聯”模式》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戲曲學院副院長周偉君也是專業建設、教學管理和戲曲創作全麵開花的典範。從事戲曲工作35年,她從演員到教師,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擔任唱腔教研室主任期間,同時承擔著越劇唱腔教學中的引領、示範和研究,擔任教學院係負責人,盡管管理的擔子更重了,但還是率領戲曲學院教師團隊參加全省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並獲二等獎好成績。作為著名表演藝術家徐玉蘭的弟子,周偉君主演的新編越劇《西施斷纜》獲文化部第七屆“文華新劇目”獎和中宣部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個人先後獲中國小百花越劇節金獎、浙江省優秀小百花獎,浙江省第五、第六屆戲劇節演員一等獎等國家級、省級獎項,並曾為戲曲電視劇《梨花情》《紅粉須眉》、戲曲電影《紅絲錯》等配唱。

微信圖片_20210301123848.jpg

對浙藝戲曲教育取得的成績,周偉君有很清醒的認識:“從黃龍洞寶石山到濱文路518號,六十餘年來,我們在戲曲傳承的道路上始終不忘初心、追求卓越,沒有一代代浙藝戲曲人的賡續傳承,就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微信圖片_20210301123851.jpg

作為老一輩戲曲人,早在2002年,楊小青就在我校設立了“楊小青詩化越劇導演工作室”,定期開展教學、創作、研討交流活動,排演南戲越劇《白兔記》《荊釵記》、創作青春版《紅樓人物秀》獲得中國戲劇“校園戲劇獎”。而今年近80高齡,卻仍執導著一部部戲曲舞台作品,並屢獲大獎。身為浙藝人,今年又受邀擔綱起學校戲曲學院名譽院長一職,盡其心力來推動浙江戲曲教育發展。她在關心戲曲專業建設的同時,還承擔著青年教師培養工作。她培養的大批優秀戲曲演員和教師,已成長為越劇及其他劇種舞台上的中堅力量,也成為戲曲傳承發展生生不息的火種。“人才培養不僅關係到一個劇種的未來,更關係到我國戲曲事業的未來。”楊小青說,“能入選百名戲曲教師,我很開心,但開心並不是因為得到這個榮譽,而是因為看到了黨和政府對戲曲教育事業的重視,看到那麼多戲曲專兼職教師受到表彰,由衷為戲曲教育事業感到高興!”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現為戲曲表演專業特聘教授的汪世瑜先生,長期擔任著浙藝戲曲表演專業的教學,為昆劇班、小百花班、戲曲高研班學員授課講學,創排夢幻版昆曲《牡丹亭》並參加(中日韓)戲劇節、俄羅斯青少年戲劇節等,為浙藝戲曲發展做出顯著貢獻,推進戲曲教學走向國際舞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中指出,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浙藝戲曲表演專業六十餘年發展曆程中,牢牢抓住了“育人”這一核心,學校致力於培養優秀戲曲人才的同時,著力建設和打造強有力的師資隊伍。支濤認為,“修師德、練師能、鑄師魂”是提升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重要標準,教師既要具備優秀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也要結合專業自身特點具備高超的技藝技能示範水平與創作水平。此次浙藝師資的入選,不僅是教師個人的榮譽,更是對浙藝全體教學工作者的褒獎;既是浙藝“雙高”專業群建設取得的重要成果,更是對戲曲表演專業六十餘年教育教學工作的積極肯定。



關閉】 【 打印
上一篇:喜報!第四屆“敦煌杯”琵琶藝術菁英展演,音樂係學子喜獲佳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