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藝新聞

笛壇新聲敘秋實—竹笛新生代(浙藝優秀校友)專場音樂會舉行

出處:音樂係 文字:金姬 圖片:華音網 編輯:杜俏俏 時間:2021-11-01
字體: 放大 縮小

1029日晚,“鬆庭流芳”竹笛新生代(浙藝優秀校友)專場音樂會在我校音樂廳奏響。作為趙鬆庭逝世二十周年係列活動的壓軸音樂會,本場晚會吸引了各方關注,來自北京、上海、浙江三地的專家、學者和青年演奏家們共聚一堂,奏響竹笛之音。

我校副院長支濤,校黨委委員、組織部長劉楊,音樂係領導班子全體成員蒞臨音樂會。上海音樂學院民樂係教授詹永明,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戴亞,浙江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蔣國基和趙鬆庭先生的兒子趙曉笛、外孫蔡拯等嘉賓,擔任本場音樂會鋼琴伴奏的是浙我校音樂係藝術指導、青年鋼琴家熊壯壯。

伴隨著一陣悠揚輕快的笛聲,音樂會拉開了帷幕。由趙鬆庭先生改編自浙江婺劇曲調“亂彈二凡”的笛曲《二凡》,曲調跌宕激昂,帶有濃厚的浙江地域音樂色彩。演奏者王欣府為我院音樂係2020級竹笛演奏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曾多次榮獲全國性專業賽事獎項,師從於音樂係主任吳樟華教授。他的演奏氣息飽滿、絲絲入扣,當代竹笛傳承者的風貌一覽無遺。

王欣府演奏《二凡》

用笛子來演奏家喻戶曉的陝北民歌《蘭花花》會是種怎樣的體驗?浙藝2009級優秀校友、中國音協排簫藝術研究會理事、趙鬆庭笛子藝術研究會理事楊夢璐給出了答案。笛曲《蘭花花》根據陝北民歌《蘭花花》和關銘創作的二胡敘事曲《蘭花花》而改編,作品注重笛子“吹情”的藝術手法,展現了中國音樂特有的注重神韻的魅力特質。楊夢璐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飽含深情地演奏了該曲,時而幽怨,時而歡愉,用精湛的演奏技藝征服了現場觀眾。


楊夢璐演奏《蘭花花》

一曲激昂的秦腔秦韻仿佛將現場觀眾置身於八百裏大漠秦川。《秦川情》由浙藝2005級校友、趙鬆庭笛子研究會副秘書長、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竹笛演奏員劉鬆濤帶來,作品運用了大量的腹震音和揉音技巧,極富色彩,對演奏者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劉鬆濤從浙藝畢業後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繼續深造,工作後多次隨團前往歐洲多國巡演,深受業內外好評。音樂會前的訪談中,他表示多年來一直感恩於母校對他的培養。


劉鬆濤演奏《秦川情》

我校音樂係竹笛專業教師常軼偉帶來了一首充滿西域風情的《胡旋舞》。該曲由台灣作曲家鍾耀光作曲,原是一首西洋長笛曲2010年經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戴亞教授改編後作為當年台北笛子大賽決賽規定曲目,是目前笛曲中技術難度較大的作品。作為浙藝音樂係民樂教研室青年教師代表的常軼偉,自2020年榮獲“新鬆計劃”浙江省青年演奏員大賽吹奏組一等獎後,此番再度亮相舞台,帶來了精彩紛呈的出色演繹。


常軼偉演奏《胡旋舞》

笛壇名曲《幽蘭逢春》是趙鬆庭先生生前創作的最後一首作品,是其藝術成熟時期的代表之作。該作優揚雅致、委婉抒情,讚美了蘭花的清雅幽鑫,展現了人在困境中悲而不傷的心境。音樂會上,由趙鬆庭笛子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竹笛專業委員會理事、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青年笛子演奏家朱煒再度演繹了這首經典佳作,贏得了觀眾熱烈掌聲。朱煒是浙藝2000級校友,畢業後的他事業有成,大量的舞台經驗成就了他獨特的演奏風格,成為民族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功踐行者。

朱煒演奏《幽蘭逢春》

浙藝1996級優秀校友、浙江音樂學院國樂係竹笛專業教師、藝術實踐教研室主任趙琦帶來了一曲由他和孔德傑共同創作的笛曲《秋暝》。該作寫於20182月,首演於上海音樂廳,曾獲2019浙江省民族器樂(獨奏類)創作大賽入圍獎(最高獎)。作品快慢交融的五樂章段落經過演奏者的寫意表達,完美詮釋了深秋時節思緒萬千的人物內心感受。在音樂會開始前接受采訪的過程中,趙琦說:“感恩母校當年對我的培養。我曾就職於上海民族樂團,2015年決定回到曾經的故鄉杭州工作,為浙江的民族音樂教育貢獻己力。”


趙琦演奏《秋暝》

音樂會最後,全體演員集體登台,演奏壓軸曲目《三五七》。與《幽蘭逢春》一樣,經典笛曲《三五七》同樣取材於浙江婺劇曲調,由趙鬆庭先生改編於1957年,樂曲粗獷、奔放,旋律流暢、華麗,富有濃鬱的浙東鄉土氣息。7名青年演奏家包含激情的精彩齊奏,寓意著一直為傳承趙先生的竹笛藝術而努力的新生代已結出了累累碩果,笛壇的明天愈加美好。


集體演奏《三五七》

鷓鴣西行去,幽蘭春常在。伴隨著竹笛新生代(浙藝優秀校友)專場音樂會的圓滿落幕,紀念趙鬆庭逝世二十周年係列活動也畫上了圓滿句號。帶著浙藝人對浙派笛藝傳承所秉持的一份虔誠之心,願此笛聲源遠流長、聲聲不息。




關閉】 【 打印
上一篇:一代宗師 鬆庭流芳 | 紀念趙鬆庭逝世二十周年係列活動舉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