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交流

越劇表演藝術家陳佩卿的越劇藝術人生

出處:宣傳部  文字:馬向東  編輯:俞珂瑤  時間:2023-09-30
字體:放大 縮小

2012年9月16日,曾經唱紅經典越劇《孔雀東南飛》的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原浙江藝術學校(現為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前輩名師、被譽為浙江“五大小生”之一的陳佩卿,長辭,享年84歲。“歲月多情永記佩卿成就,湖山有幸長留藝苑風華”,老藝術家們集體送給她評價,是對陳佩卿越劇藝術人生的最好寫照。一生從事越劇表演和藝術教育的陳佩卿,她經典的舞台形象和雋永的越劇唱腔,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初出茅廬的越劇小花

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的古城嵊州孕育出柔美婉約、韻味淳厚的越劇,也孕育出一批越劇表演藝術家。陳佩卿就是其中的一個。1929年5月,陳佩卿出生嵊縣黃澤。長到10歲那年,有“越劇皇後”之稱的姚水娟組建了越華劇團,在上海皇後戲院演出,陳佩卿的姐姐筱寶寶在這個劇團裏掛頭牌小醜。和大多數那個年代進入戲劇科班學藝的小學徒一樣,因為生活所迫,家庭貧困的陳佩卿離家跟隨姐姐進團學戲。

1944年,陳佩卿轉到上海南京路一家科班習藝。她學的是小生,長到15歲時,她有幸拜早期越劇著名男班藝人馬潮水為師,在大新公司演出。名師出高徒,越劇科班的嚴格訓練、師傅的悉心指點和自己的潛心學藝,使陳佩卿很快同期學員中脫穎而出。出師後的陳佩卿在上海同樂戲院擔任頭肩小生,主演《碧玉簪》《三看禦妹》《孟麗君》等戲,深受觀眾青睞;隨後在寧波天然舞台、上海同樂國際萬國等戲院之間頻繁穿梭演出,積累下豐富的演出經驗。

1947年,18歲的陳佩卿在南京大鴻樓演出,唱頭肩小生。她扮相俊美,台風儒雅,唱腔韻味濃醇,贏得觀眾一片喝彩和叫好,演出轟動一時,陳佩卿被觀眾和媒體譽為“後起之秀”,從此開始串紅,進入到名演員之列。

第二年,陳佩卿回到上海,與王杏花、陳蘭芳、邢竹琴、任伯棠等著名演員搭檔演出,聲名遠播。在上海,越劇藝人走的是市場演出的路子,經常與不同名演員搭檔演出,陳佩卿的演技提高明顯。1950年,陳佩卿組建新華越劇團,擔任團長。

獨具風格的越劇名家

1953年,隨著上海越劇支援浙江越劇的熱潮,陳佩卿應邀進入浙江越劇一團擔任主要演員,與當家花旦、同樣來自上海的張茵搭檔演出,成功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堪稱經典的越劇舞台人物形象深入心,獲得社會廣泛讚譽《秦香蓮》中的陳世美、《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西廂記》中的張生、《玉蜻蜓》中的徐元宰、《庵堂認母》中的徐元宰、《碧玉簪》中的王玉林,受到浙江越劇觀眾的好評和歡迎。1954年,她以《盤夫》參加浙江省首屆戲曲會演,以無可爭議的優勢獲得演員一等獎;該劇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會演,與上海越劇名家們同台競技,獲得演員二等獎。5年後,她以《孔雀東南飛》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戲曲會演,再度以出色的表演榮獲演員一等獎。這一次,她把《孔雀東南飛》唱紅了,享譽全國。

上海編劇南薇創作的越劇《孔雀東南飛》最早演於上海唱紅《孔雀東南飛》並使其成為越劇經典保留劇目,則是陳佩卿和張茵。作為搬演劇目此劇體現了浙江越劇界集體智慧的結晶——浙江版劇本整理和導演胡汝慧與徐為的二度精心創造,浙江越劇團當家小生陳佩卿和當家花旦張茵的精彩出演,使《孔雀東南飛》膾炙人口,曆經半個多世紀而經久不衰。越劇表演藝術家範瑞娟、傅全香曾力讚陳佩卿的表演,說“《孔雀東南飛》唱得最好的,應該要算浙江的陳佩卿和張茵”。《孔雀東南飛》由陳佩卿唱紅,是越劇史上一段被廣泛認同的佳話。陳佩卿的主要唱腔和唱段,據浙江電台資料目錄中記載,大約有20多種,尤其是《孔雀東南飛》中那十幾段精彩唱段,是陳佩卿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的,凝聚著她的心血和智慧。

陳佩卿是一個善於學習和思考的演員,在她身上有著一種探索和創新精神,這使得她更容易獲得藝術上的成就。陳佩卿特別注重借鑒和吸收其他流派的表演藝術,運用於自己的舞台實踐中。她早年受徐玉蘭影響較多,演的多為儒雅倜儻的巾生和少年得誌的官生,同時又能結合自己的表演特點和性格塑造人物,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作曲家盧炳容的協助配合下,陳佩卿在徐派的基礎上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獨具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戲曲界有著“浙江陳派”之稱。

舞台上的陳佩卿,扮相俊美,台風灑脫,雙眼有神,非常善於抓戲。她嗓音圓潤,音質淳厚,演唱跌宕有致,激情四溢。她在《孔雀東南飛》中的一段唱,低音厚實,中音滋潤,高音明亮,運腔嫻熟自如,如行雲流水,婉轉動人。她的唱腔很少用高亢激越的音量耍腔,而是用和緩平順的旋律來潤腔,舒展時柔和婉轉,低回處蕩氣回腸,唱腔旋律大多在中低音區進行,卻又具有往高音衝擊的力度。這是“陳派”唱腔的特點所在。

陳佩卿塑造的徐元宰、張生、焦仲卿這三個生角,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迥然不同,她把握得十分精準,人物形象特別真實。她對張生的人物刻畫,使得浙版《西廂記》在越劇界別具風格,至今仍有不少越迷觀眾稱對陳佩卿的浙版《西廂記》極為偏愛,難以忘懷,觀之令人感慨不已

熟悉浙江越劇的觀眾,陳佩卿就是浙江的袁雪芬。陳佩卿作為浙江建國以來越劇界最具才華也最有代表性的越劇小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她的演唱藝術到達了頂峰時期,是當時浙江越壇小生台柱之一,有浙江“五大小生”之魁首的稱號。陳佩卿的演唱藝術不僅成為越劇小生中的瑰寶,也成為浙江越劇界承前啟後的經典。

陳佩卿主演的《孔雀東南飛》《玉蜻蜓》等劇目成為越劇院團青年演員必學的劇目,《惜別離》一曲尤膾炙人口,深受戲迷喜愛,學唱者眾多,當年無數的越劇觀眾,特別是女學生追著看她的戲。1982年,浙江省首屆戲曲小百花會演,之後的浙江小百花“五朵金花”之一方雪雯在比賽中選用的就是陳佩卿的代表戲《玉蜻蜓·庵堂認母》。

在越劇舞台藝術上取得卓越成就的陳佩卿, 1960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出席全國文教係統群英會。她先後擔任浙江省劇協常務理事、浙江省青聯委員、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為越劇發展呼籲,為人才培養獻策。

戲曲評論家沈祖安曾說:我眼中的陳佩卿,稱得上是倜儻風流,一代儒生。舞台上的陳佩卿有雙意氣風發的眼睛,很會抓戲,焦仲卿、陳世美、張羽、張生這些越劇舞台上的經典才子,她信手拈來,表演起來神形兼備,極為出彩。

陳佩卿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浙江越劇團建團前期最受觀眾喜愛的優秀小生演員,在舞台藝術尤其在演唱藝術上,顯示了她的漾溢才華和獨特風格。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陳佩卿的唱腔藝術在江浙滬越迷的心中,一直是印象深刻,久難忘的,並隨著歲月流逝,其情久而彌深。

陳佩卿一生演出的劇目很多,浙江音響出版社推出的浙江越劇著名五大小生係列,包括了陳佩卿的《孔雀東南飛》、金寶花的《西廂記》,是廣大戲迷觀眾所惦念和推崇的精典之作。此後,有《陳佩卿唱腔研究》一書灌有《惜別離》《庵堂認母》等唱片。浙江音像出版社根據其錄音整理出版過專輯《陳佩卿唱腔藝術精品選》,收錄了陳佩卿在《孔雀東南飛》《庵堂認母》《盤夫索夫》《祥林嫂》《芙蓉花》等劇中的精彩選段。

德藝雙馨的越劇名師

身為著名演員,陳佩卿對藝術精益求精,在設計唱腔和修改唱詞上認真執著,在舞台人物創造上追求完美,卻沒有名角兒挑剔和任性的毛病,讓人感覺可親可近又可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為人隨和平易,待人樸實真誠。在生活中她有著熱情豪爽的性格,很容易和演職員們打成一片。劇團上下都喜歡與她相處,越劇觀眾更是喜愛她,擁戴她。

浙江越劇團退休演員何賢芬在談到陳佩卿時說,當年,她性格很豪爽,跟演員們打成一片,經常周末請一批演員到她家吃飯。她的戲很有看頭,我們都封她為浙江第一女小生。工廠女工追著看她的戲。

浙江越劇團退休演員姚劍英曾經和陳佩卿合作過《謝瑤環》等戲,回憶過去,她說,“陳老師對人很好,尤其是對青年演員特別好,會手把手地教戲。

秉性淳厚、低調做人的陳佩卿很有自己做人的原則,那就是藝術創作上的執著堅持、不輕言放棄,待人接物上的真誠坦蕩、不隨波逐流,舞台表演上的一絲不苟、戲比天大。她演的戲,即使連演數十場,都是充滿新意和創意的。

1980年12月,陳佩卿調入浙江藝術學校任教,將她一直以來的培養扶持越劇演員,向人才培養方向邁出了一大,是從越劇苗子選拔和啟蒙教育開始了。她由此正式進入藝術教育的行列,秉承著“求真 尚美 精藝 修為”之黃龍文脈,在西子湖畔黃龍洞旁的那方護國禪寺所在地,她將數十年的舞台表演經驗,毫無保留地悉心傳授給一代又一代越劇專業的學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戲曲人才。她嚴謹的教學風格和精湛的專業水平,深得師生好評,她為浙江越劇事業譜寫下絢麗詩篇,被譽為德藝雙馨的越劇表演藝術家、藝術教育家。

德藝並育、桃李同春,在黃龍洞浙江藝術學校時代,陳佩卿成為越劇小生的一種時代符號,她的學生遍布省內外專業藝術團體,她的學生鍾寶珍學唱乃師唱腔惟妙惟肖,令人回味無窮。

追尋越劇前輩名師的足跡

2011年,身患重病的陳佩卿忽然提出想回老家嵊州看看。兒女們陪著她去了老家。站在故鄉的土地上,陳佩卿久久不說一句話,她在回憶70年前的那個梳著羊角辮被班主領進戲班的自己她去了嵊州越劇博物館,靜靜地站在那裏,看著牆上的自己的照片,她看得很是入迷、沉醉,久久地不願離去。

陳佩卿的女兒陳曉夢說,“母親最喜歡跟我們說,年輕的時候,她是怎樣搞藝術,怎麼從演小丫頭一步步走紅。”

回憶,成為晚年陳佩卿的主要生活內容之一,她對越劇有著無限眷戀之情,她感恩越劇給自己帶來的一生的希望和夢想。70多年從事越劇表演和藝術教育,取得卓越藝術成就藝術教育成就的陳佩卿,在退休後依然對浙藝越劇教育事業有著無限的關心。她一生淡泊名利、生活儉樸、為人親和、對待工作充滿熱情,堪稱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越劇表演藝術家。

                 (作者係校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教授)

供圖:校檔案室

 


關閉】 【打印
上一篇: 《返城年代》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