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交流

校園欺淩的具體幹預技術

出處:宣傳部(統戰部)  文字:網絡  編輯:管理員  時間:2022-08-31
字體:放大 縮小

(一)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又稱智力激勵法,由美國創造學家奧斯本(A. F. Osborn)1939年首次提出,是一種在小組討論中普遍采用的旨在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方法。


實施頭腦風暴法應遵循五大原則:(1)對觀點不進行評價;(2)鼓勵狂熱或誇大的觀點;(3)追求觀點的數量而非質量;(4)在他人觀點基礎上提出新觀點;5每個人和每個觀點都有價值,並且價值是相等的。參加討論的學生可以毫無顧忌地提出各種想法,而不用擔心自己的觀點被批評,他們彼此麵對麵互相激勵,相互誘發靈感,引起聯想,產生眾多的創造性設想。


教師運用頭腦風暴法就欺淩問題進行討論時,可采取以下步驟:首先講明討論的問題是什麼,明確問題內涵,便於學生理解。如運用頭腦風暴法,在班會上圍繞欺淩現象“說現象,想辦法”。在明確提出五大原則後,鼓勵每位同學積極地盡可能多地找出本班主要的欺淩現象,並開動腦筋提出解決的辦法,讓學生暢所欲言,同時有學生記錄每位同學的觀點。在討論熱烈時,可能會出現許多違背五大原則的現象,如取笑別人的意見、公開評價他人意見等情況,此時教師應立即製止。討論結束後,對記錄進行分類整理,並加以補充和完善。


頭腦風暴法可用於欺淩幹預的多種情形。如運用頭腦風暴法,大家出主意提出幫助受欺淩者的辦法;看到他人受欺淩時,旁觀者應該怎麼做;大家一起討論製訂出解決欺淩問題的班規等。頭腦風暴法的進行要求有一種民主、寬鬆的氣氛,對每個人的言論都持接納的態度,這種氛圍本身對於減少欺淩也有很好的作用。


頭腦風暴法也可采用其他形式,如默寫式智力激勵法、卡片式智力激勵法等。


(二)質量環


質量環(Quality Circles)是從工業應用中借鑒過來的一種方法,通常由5-12人組成一個群體,群體成員就某一問題展開討論並製定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討論內容包括: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等。質量環成員通常定期見麵,不斷改進自己工作


教師在運用質量環開展反欺淩活動時,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幹個5-12人的小組。每個小組給自己起個名字,以區別於其他小組。活動進行時有三條基本規則要求大家必須遵守,即:每次隻有一個人發言;如果你什麼都不想說,可以讓下一個人說;相互之間不要諷刺、批評。第一條規則有利於整個活動的有序進行,並能使每個人都去聆聽他人的看法,第二三條規則能使參與者免受精神傷害。質量環的活動實施主要經過以下四個環節:


1)確定問題。運用頭腦風暴法,讓學生列出所有需要解決的與欺淩有關的問題,然後通過表決過程來確定所要討論的與欺淩有關的某一個具體問題。


2)分析問題。考慮問題產生的原因並進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可能很多,讓學生分別寫在紙上,並在每個原因下繼續追問“為什麼”,一直這樣追問下去,直到發現根本原因。


3)提出解決辦法。確定問題並分析原因之後,提出解決辦法,學生對提出的每一個解決方法要進一步詢問“具體怎麼辦”,直到最終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為止。


4)呈現解決辦法並複查。把討論出的解決方法寫成書麵文字交給教師,並對教師詳細介紹他們的解決辦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和成員一起討論,對解決方法進行修改和完善,最後付諸實施。


用質量環來解決欺淩問題有多方麵的意義。欺淩是一個社會問題。那些沒有直接卷入欺淩的學生有可能知道誰是欺淩者,誰是受欺淩者,以及欺淩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質量環為所有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參與解決欺淩問題的機會。通過參與質量環的活動,學生可以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方麵加深了他們對欺淩問題的認識,另一方麵也可以形成一種反欺淩的同伴壓力,它是一種很有力的欺淩預防策略。另外,學生可以通過質量環活動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怎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學習交流的技巧和問題解決的技巧,並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尊重。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Role-playing)是一種使人暫時置身於他人的社會角色,並按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學技術。最常采用的角色扮演主要有獨角戲和社會劇兩種形式。獨角戲隻有一個人表演,可以是個人的內心獨白,也可以是和不在現場的人物(可用空椅子代之)進行對話。社會劇是以班級為中心,探究班級成員所共同麵臨的問題,它以一定的劇本為依據,選出各個角色的扮演者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可輪流擔任不同的角色。


教師是角色扮演的設計者和策劃者,在角色扮演中起重要作用。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有關欺淩問題的劇本。劇本的素材可來源於一些文學作品,也可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曆,然後安排劇本的人選,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表演過程中,可以暫停一下,直接同觀眾進行交流。表演結束後,教師和學生一起分別從受欺淩者、欺淩者和旁觀者的角度進行討論。關於受欺淩者師生討論的要點有:受到欺淩時的感受怎樣?受到欺淩的後果是什麼?自己受到欺淩應該怎麼做等。關於欺淩者的討論要點有:欺淩他人時有什麼感受?欺淩他人的後果是什麼?可以用其他方式來代替欺淩行為解決問題嗎?關於旁觀者的討論要點有:作為旁觀者的感受是什麼?旁觀者是如何助長欺淩的?旁觀者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受欺淩者?(見實例——處理成下一級連接)


 


實例:


 


情境1:旁觀者與欺淩


四到五個人為一組,每個組都會收到一個情境卡。他們根據卡上所描述的情境進行角色表演。


場景如下:


  • 在家裏,你哥哥想讓你替他做作業,因為他想和他同學出去玩。你的數學要比他好。你說:“不,我跟朋友約好,一會兒要出去。”他威脅說要將你前一個周在學校裏遇到的麻煩事告訴你父母。如果他們知道了是會生氣的。

  • 在走廊上,一群學生將另一個學生圍住。他們不讓他/她過去。他們開始四處推他/她,並且侮辱他/她。

  • 在操場上,三個學生守在校門口,當一些年齡較小的學生進來時,他們抓住其中一個向他勒索飯錢。

  • 在教室裏,一些學生將另一個學生的書包奪過來。他們把書包裏的東西都倒在桌子上,還撕破了他的英語作業本。

  • 在操場上,一個學生走過來也想踢足球。但有一個學生不讓他/她玩。

    每個小組自己安排角色並在全班中表演上述情境。所有的觀眾都是旁觀者。如果他們願意,他們可隨時製止欺淩行為。他們會做什麼?他們會怎樣提供幫助?表演完後進行討論。

    討論要點:


  • 旁觀者應如何製止欺淩行為?

  • 旁觀者對欺淩情境進行幹預對不對?

  • 旁觀者麵臨的兩難境地是什麼?

     

    情境2:家庭與欺淩


  • 你在學校裏欺淩了別人。學校把這件事告訴了你的家長。現在,你拿著鑰匙站在家門口。你有什麼感受?你在想什麼?你走進屋子。你的家人正坐在桌子旁……

    即時表演上述情境。探究不同家庭成員對你的行為各有什麼反應和看法;他們的反應和看法又是怎麼影響你的?

  • 假設你是受欺淩者的家長。然而,你並不知道你的孩子受到了欺淩,但是他/她在好長一段時間內行為一直很奇怪——回到家情緒總是很低落,不知為什麼身上會有一些傷口和青腫,早上不願意上學。而且家裏開始丟一些錢,你懷疑是你女兒或是兒子偷的。你決定今天晚上當麵問他/她。即時表演這段情景。當你知道他/她是受到了欺淩你會有什麼反應?你會建議他/她怎麼做?

    討論要點

  • 家庭應該如何幫助卷入欺淩的學生?

    角色扮演可以提高欺淩者的移情能力,使他們能夠換位思考,認識到自己以前的行為方式是不正確的,並學會以更積極的方式來解決衝突;它還有利於改善受欺淩者的消極自我概念,使受欺淩者認識到自己對於欺淩並不是無能為力的,同學和老師會為他提供支持和幫助;角色扮演還能使旁觀者意識到自己有責任製止欺淩和幫助受欺淩者,對欺淩現象不再置之不理,進而促進班級氛圍和人際關係的改善。

     

    (四)分憂法


分憂法(Shared Concern Method)是由瑞典心理學家佩克斯(A. Pikas提出的一種針對群體欺淩的幹預方法。這種方法關注的對象既有欺淩者,也有受欺淩者,教師對欺淩者以勸告為主,促使欺淩者理解受欺淩者的痛苦,進而設法幫助受欺淩者改變所處的情境。這種方法強調通過參與的、非懲罰的方式來建設性地解決問題,其中包括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使用分憂法來解決欺淩問題時,教師事先隻需了解誰是欺淩者,誰是受欺淩者,誰是欺淩者的支持者,並不需要了解欺淩事件的細節。重要的是讓欺淩者及其同夥認識到受欺淩者在學校裏不好受,進而讓他們提出怎樣來改進自己行為。教師在與學生談話時語氣一定要平和,以一種中立的態度對待欺淩者。分憂法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與每個卷入欺淩事件的學生進行單獨談話。談話是不間斷依次進行的,一般先是欺淩者,然後是欺淩者的支持者,最後是受欺淩者。與欺淩者談話的基本步驟如下:


1)“我聽說你對某某同學不好,能不能和我談談。”接下來聽學生講,不要擔心談話時出現長時間的沉默——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要指責他。盡量避免向學生提問問題。如果學生覺得他們對其他同學的行為是正當的,可以接受他們的想法,但要讓他們理解,無論是誰的錯,受欺淩者在學校裏生活得並不愉快。


2)“聽說某某同學在學校的日子好像不好過。”說的時候要加重語氣,並加以強調。當學生同意這個觀點時可以很快地轉到下麵的話題。


3)“我想知道在這種情況下,你能不能幫助某某同學做些什麼。”讓學生自己想出解決的辦法,不斷鼓勵他。


4)如果他提出的方法可行,就說:“非常好。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裏,你可以試著這樣去做。然後我們再看看事情進展得怎樣。”


依次對每個參與欺淩事件的學生重複這個談話步驟。


在與受欺淩者談話時,教師應注意區分不同類型的受欺淩者。對於那些未激惹別人而受到欺淩的學生,教師在談話中應給受欺淩者講一些增強自信心的策略;對於在某種程度上因為激怒別人而受到欺淩的學生,教師在談話中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幫助其改變自己的行為,提高其親社會的交往技能。


第二個階段:對學生進行追蹤訪談。一個星期後,進行第二次訪談。這次訪談和第一次訪談一樣也是個別談話。目的是確定學生在第一次訪談時所同意的目標進展如何。如果欺淩還沒有停止,教師可以繼續與學生進行個別談話以找到解決的方法。如果欺淩已經停止了,表揚每個學生並鼓勵他們繼續保持。


第三個階段:集體會議。如果第二階段非常成功,可以取消第三階段。最後的這次會議將就如何長期防止欺淩行為這一問題達成一致意見。首先與欺淩者進行簡短談話,讓他們想一想受欺淩者有哪些方麵值得肯定,然後讓學生知道他們在減少欺淩方麵所取得的成績,並讓他們談談怎樣才能長時間地保持這種效果。


在集體會議後的一段時間觀察欺淩的情況以確定幹預是否成功。如果使用得當,分憂法通常能立即改善欺淩情況,如果仍有欺淩發生,可采用其他策略,如繼續找欺淩者談話、與欺淩者的家長溝通、把欺淩群體中的個別學生調到別的班等。


(五)自信心訓練


自信心訓練(Assertiveness training)主要是針對受欺淩者實施的,目的是為受欺淩者提供一個安全的支持性環境,使他們能夠講述自己的經曆,並學習和練習有效的應對欺淩的方式。通過自信心訓練可使學生學會怎樣堅定地、自信地表達出自己的立場,提高自尊等。


1、自信地表達


自信既表現在口頭言語方麵,也表現在身體、姿態等非言語方麵。為提高受欺淩者自信表達能力,可要求學生按下麵步驟進行練習:挺直腰板,注視對方的臉,然後用平靜、堅定而強有力的語調大聲地說出對方的名字,說出不喜歡他們做什麼事,並告訴他們停止其行為。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進行這種自信表達練習。告訴學生當別人不公正地對待自己或提出不合理要求時,要勇敢地說“不”。在麵對欺淩時如果這種自信的表達並不能使欺淩停止,受欺淩者就要冷靜而迅速地離開欺淩情境,把欺淩事件告訴教師以尋求幫助。


2、尋找“閃光點”


研究發現受欺淩者的自尊低於沒有卷入欺淩的學生。提高自尊對受欺淩者人格的健全發展尤其重要。教師可開展各種提高自尊的活動。如開展“我真棒”主題班會。將學生分成每四人一組,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張紙,將紙分成兩欄,右邊一欄寫自己的優點,盡可能多寫;左邊一欄寫自己的主要缺點。然後,學生輪流講出自己的優點,小組成員再幫助他找出更多的優點。這個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並樹立信心,也有利於形成多找別人優點少挑他人毛病的習慣,這對人際關係的改善非常重要。缺點一欄的填寫主要是幫助學生對自己缺點形成一定的認識,並不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


以上五種欺淩幹預策略,在解決學校欺淩方麵各有不同作用:頭腦風暴法主要用於討論,集思廣益;質量環讓學生對欺淩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角色扮演使學生對欺淩有真切的體會;分憂法讓學生自己解決欺淩問題;自信心訓練提高受欺淩者的自信心等,教師在具體實施欺淩幹預時,應從不同方麵,針對不同問題綜合使用各種幹預策略,來達到減少欺淩的目的。


 


(六)小組合作法


小組合作法(Co-operative group work)旨在在學生中建立和增強同伴支持,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傾聽技能、學會理解他人觀點、恰當解決人際衝突和自願承擔責任等方麵的發展。小組合作指教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項任務,從而掌握合作的技能,是班級中最基本的同伴支持形式,適用於各個年齡段和所有課程領域。


小組合作的目的


1. 對不同的觀點進行探索、分析;


2. 促使學生對他人敏感,具備傾聽、支持和寬容他人貢獻的意願;


3. 培養一種更積極的自我意識;


4. 減少偏見,增進不同性別、種族之間的相互信任;


5. 將被忽視或被拒絕的學生納入同伴群體。


小組合作的一般方法


1. 教師設計一些活動,以便學生能夠在友誼群體之外進行合作;


2. 教師需要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機會參與該活動,且活動隻能由小組合作才能完成。也就是說,為了確保任務順利完成,學生必須交流、分析信息並承擔相應的任務;


3. 在小組中,學生獲得一係列的角色體驗,如領導者、記錄員、目標闡述人、問題解決者和清潔員;


4. 鼓勵學生相互幫助,且能夠找到解決衝突的方法。教師確保能夠定期了解小組工作運行情況和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態。


小組合作的具體方法


1. 蜂鳴式小組討論(Buzz groups):兩個或以上的學生就不理解或出現分歧的觀點進行意見交換。


2. 雪球小組(snowball groups):兩個承擔明確任務的學生與另一對學生建立合作關係,彼此交換想法。


3. 交叉分組( cross-over groups) 指學生最初形成幾個組,然後各組學生在某一個任務上進行混合重組,最後回歸原來小組、回顧自己的經曆。


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1. 盡管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會出現衝突,但學生常常充滿熱情地製定小組規則,並能定期反思合作的有效性。許多教師發現,成人和兒童的合作方式可以極大地增進課堂關係。


2. 與獨立學習的學生相比,大多數喜歡和習慣小組合作的學生對同伴表達更積極的觀點。學生學習像“同事”一樣合作,這些合作關係有時會發展為友誼。通過讓潛在的受欺淩者參與小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


3. 欺淩者不但對小組合作的熱情低,而且可能試圖破壞小組合作。由於可能麵臨失去權力和地位的風險,因此他們不願意在友誼群體之外工作。這類兒童可能增加小組合作的難度,教師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和訓練。


 


教師在運用以上策略進行欺淩幹預時還要注意以下問題:


1. 發動多方力量反欺淩。教師在對欺淩進行幹預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同伴、家長以及社區人員的力量。運用頭腦風暴法、質量環和角色扮演這些策略發動全班同學,提高反欺淩意識,使學生形成“欺淩行為在學校是不被允許”的觀念。此外還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獲得家長支持,以及發動社區人員的力量創設一個安全的社區環境。


2. 注意欺淩的性別差異。研究發現欺淩方式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孩的欺淩多是身體欺淩;女孩的欺淩多是關係欺淩,包括社會排斥。關係欺淩具有隱蔽性,不易被察覺,但危害很大,教師在注意到外顯的身體欺淩和言語欺淩的同時,還應重視此類欺淩和受欺淩群體。


3. 鼓勵學生敢於揭發欺淩現象。學生可能不願報告欺淩。受欺淩者可能會認為教師不關注他們,對欺淩事件幹預不了或不能保護他們,也可能害怕告訴教師後會再受欺淩。因此讓學生知道教師對欺淩事件很重視,鼓勵學生當受欺淩時要勇於尋求幫助,把欺淩事件告訴教師或家長,旁觀者看到欺淩發生時,也要及時地把欺淩事件報告教師。


4. 培養學生健康人格。欺淩與學生人格傾向密切相關。欺淩者一般脾氣暴躁,易被激怒,容易衝動,欺淩成為他們控製他人和環境,確定自身在同伴群體中有利地位的主要手段和策略,而受欺淩者內向、退縮、軟弱和較強的依賴性都可能成為欺淩行為的促動因素。所以,學校和教師要加強欺淩者親社會行為的培養和受欺淩者外向、樂觀、自尊、自信心理品質和社交興趣與能力的培養。


關閉】 【打印
上一篇: 學習貫徹省黨代會精神|黨委書記薛亮:投身“兩個先行” 在高質量發展中爭當全國文化藝術職業教育排頭兵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