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交流

我曾被母校這樣具體愛著

出處:宣傳部  文字:施晴蓓  編輯:俞珂瑤  時間:2022-10-31
字體:放大 縮小

我最大的天賦,大概就是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自己擅長做什麼,很幸運地能對應到一個職業。十來歲的光景,我就看到了自己的理想:要成為一名記者。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就好像有了一座引路的燈塔,牽引著一個孩子的成長。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使我變得偏執且較真。很小我就放棄了數學,帶著近乎天真的理所當然,認為寫文章的人不需要懂得解方程式。

 想做記者,自然是想要去傳媒類高校,但是自小數學不及格的我,文化考試差了十幾分沒被錄取。當時浙江傳媒學院審核我專業考試成績的老師頗有些惜才的味道,特意找到我說,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是我們的兄弟院校,你要不要先去那裏,再考專升本到我們學校。

這就是故事的緣起,2006年秋天,我來到這個故事開始的地方。

所以是抱著隻是過渡三年的心態踏入了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的校門,一門心思隻想著備考三年後的那場專升本考試。然而,在社團招新的那幾天,我看到了校學生記者團的招牌,毫不猶豫地報名了那一屆的招新。

一加入記者團,我每天都在寫稿,大一還不能帶電腦入學,我就在網吧寫、在記者團辦公室寫,現在回想起來,也不知道哪裏來的那麼多活動,更像是我自己瘋狂地要用寫作填滿我所有課餘的時間。

當時還在宣教處擔任校報編輯的楊曉浤老師,總是很認真地指導修改我的稿件,慢慢地竟也可以一字不改就發表了。寫得多了,後來馬老師看到了我,常指派我去報道學校裏的重要活動:“奧運火炬接力活動,你去現場寫”;“今年的大學生誌願者暑期三下鄉,你也去吧,現場發報道回來”;“孟京輝要來了”;“黃坤明部長要來,你去做記錄”……後來我竟成為了校學生記者團團長,學校裏的大小活動,我得把學生記者的工作安排妥當,馬老師和楊老師一直在背後悉心地指導我怎麼去領導和管理。

在我們眼裏,馬老師更像是記者團的家長,但凡學生記者跟他在一塊兒,路上遇到了別的老師、院長、書記,他總是要把身邊的孩子推出去,如數家珍般說道:“這是誰誰誰,剛寫了什麼報道”;“這是誰誰誰,前兩天剛拿了什麼獎”。那種純粹的快樂和自豪,如今想起來,我心裏依然會湧起一陣陣感動。

因為馬老師在何誌雲院長麵前提起過我,何院長對我有了一些印象。我畢業那年,正好也是何院長退休前的最後一年。離校前,我去同他道別。於浙藝學子,他是我的院長,於我的理想,他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知道我即將去本科院校念漢語言文學專業,他說:“學中文啊,要多去圖書館,你自己要盡一切時間多看書。你想做媒體,《娛樂至死》是一定要看的。”當年他給我開的書單上的那些書,現在依然擺在我書架上最常翻看的位置。

任記者團團長之後,我同時擔任了學校的廣播站站長,每天課餘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在這兩塊工作上。當時我們係的黨總支副書記錢杏芬老師,總是像媽媽一樣溫柔慈愛,她幾次在公開場合說:“小蓓有她的理想和追求,我非常支持她,她的成績就是我們係的成績,我覺得很驕傲,而且係裏重要活動,都是她來做主持人的。”我因為在記者團的努力,獲得學校首屆“十佳大學生”的榮譽稱號,錢老師和馬老師很開心,隻要我在錢老師邊上,她也是逢人就說,這是我們文管係的小蓓。在錢老師的介紹和培養下,我成為了光榮的中共黨員。

大三的一個周末,我接到後來擔任黨委副書記的夏開堂老師的電話,當時他在學生處主持工作。電話裏他的聲音輕柔而有力:“晴蓓,今年的專升本考試開始報名了,我來通知你。”直到今天,我仍然不能確切地知道,那時我的小小夢想,被母校多少老師牽掛。盡管後來,陰差陽錯地,我依然沒能去浙江傳媒學院,但是,我一點兒都不怵也不遺憾了。臨近畢業的時候,好像是一場專門為我設置的大考一般,恰好有一次機會,我帶領記者團,跟全省包括浙大、浙傳的17所高校的學生記者團隊同場競技,我們團隊拿了三個獎,我個人的一篇通訊獲得第二名。

本科畢業那年,理想成真,我入職了都市快報。當時應聘的簡曆我準備了很久,厚厚一疊:在母校三年,我寫、編輯的文章幾百上千,參與了那幾年學校所有重大的活動,采訪了許多名人名家,拿了幾次省高校好新聞獎……

一所專業藝術院校,可以如此溫柔並有力地嗬護一個平凡學子的新聞夢想,可以像父母對自己的子女一般愛得如此細致,是這個故事最動人的地方。我把這些愛,濃縮成這篇小文,想讓所有學弟學妹看見和相信:在這裏,隻要你的信念足夠堅定,隻要你的目標足夠清晰,我們的母校,它會看到你,會深情地愛你,會給你一切力所能及。祝願我親愛的母校,能永遠保有如此溫柔胸懷,包容愛護每一個孩子,信賴理解每一個孩子。

在都市快報圓夢七年後,我去了阿裏巴巴集團。去年,我做了媽媽,重新思考人生意義和方向後,我放棄了阿裏巴巴的工作,非常幸運地被中央美術學院孟沛欣教授接收,跟隨她學習藝術治療專業。學習藝術心理學,自然需要沉浸於藝術,作為非藝術生,時隔十六年,我回到母校索求各專業老師的指導,而母校依然給予了我無私的愛和幫助。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有機會,再講給學弟學妹們聽。

(作者係文化管理係2006級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畢業生、現為孟沛欣博士整合藝術療愈導師團隊成員、杭州市圈圈藝術療愈服務中心發起人)

 

四版之一.jpg


關閉】 【打印
上一篇: 學習二十大精神| 黨委書記薛亮:堅持文化自信自強 努力培養更多更好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