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交流

藝路絲語 校訓暢想

出處:宣傳部  文字:孫彪  編輯:管理員  時間:2021-09-30
字體:放大 縮小

大學之魂在於大學之精神,而大學精神的核心在其校訓。學校的規模和校址可以變,學校的師生可以輪換更迭,縱使學校實體不在了,隻要校訓銘刻於師生和人民心中,學校就永存。作為一所綜合類的藝術院校,浙藝的校訓是:求真 尚美 精藝 修為。

求真  

求藝術作品之真。詮釋學大師伽達默爾認為,我們在一部藝術作品中所真正經驗到的和所指望得到的,其實是這作品的真實性如何。而要窺探到作品的真實性,應該盡量回到曆史情境中去,需要了解藝術作品創作的曆史背景,需要了解藝術作品中的人物,還需要了解藝術家本人的曆史境遇。作為藝術生要學好曆史,多讀權威的曆史書,而不能把野史或影視劇當成曆史。

求藝術創作之真。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創造雖然離不開主觀的想象創造,但是藝術創作決不應離開創作的曆史原型。藝術作品的原型須深植於民族曆史真相或民眾現實生活的“活水”之中。藝術創作應基於曆史真相的樞機處,應展現接近真相的曆史圖景。維柯提出史家須重視古人的精神,而不應把今人的思想認識強加於古人。藝術創作之真主要是求曆史之真精神而不是仿其形。所創人物事件的言行需蘊含當時的時代精神,才會使藝術創作具有震憾力和永恒的價值。

求藝術表演真。要塑造出形神兼備的劇中人,藝術表演者需在把握藝術作品之真的基礎上,進入劇中情景深切的體驗和不斷的反思體悟,才可能在洞悉作品所處時代脈搏的前提下,逐漸達到忘我無我之境。先需入乎其內,還須出乎其外。藝術表演者還需具備能夠隨時跳出來駕馭作品和控製自我的能力,才能根據時間和境遇的變化“恰到好處”地詮釋、演繹藝術作品,才可能再現作品所處時代的宏觀曆史圖景,表征出作品人物的內在氣韻,傳達出作品所處時代的真精神,達成作品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才可能引發受眾的共鳴,才能產生審美教育作用。

尚美  

美有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壯美,有人身體之俊美、心靈之德美。黑格爾認為美是理性與感性、自由與必然、主體與客體、內容與形式、一般與個別的統一。創造美、欣賞美、表現美、詮釋美是藝術家的使命與旨趣之所在。藝術能夠創造出美,歸因於藝術家能夠通過藝術創作把醜的變成美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追求至大粗獷的陽剛之美,有的人追求淡雅纖細的陰柔之美,有的人追求古樸典雅恬靜之美,有的人追求現代華麗時尚之美。而藝術能夠給不同的受眾帶來美感,在於藝術能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百花齊放,在於藝術的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在於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包容統一,在於藝術家的和而不同、互動共濟。

精藝  

“藝”大體可按“技藝”和“藝術”來理解。技藝與藝術存有相互促進的關係。技藝需要藝術及其思想的潤澤,藝術需要技藝的呈現與表達。藝術職業學院階段相對偏重於技藝,而隨著學院的發展會更傾向於藝術思想層麵的提升。就技藝層麵而言,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強化藝術實踐訓練來提升技藝技能。同時也需要生活的累積、思想的積澱、舞台的經驗和想象的創造,更需要發揚朱熹所闡釋過的“藝匠”精神,提升藝術的思想性和理論性,才能不斷實現技與藝的全麵提升。我們決不能犧牲藝術的思想性而一味地片麵強調技藝技能。因為沒有思想的藝術不能稱為藝術。藝術賦予思想以形態和生命,思想賦予藝術以深度和靈魂。

修為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樂何?莊子認為:詩以道誌,樂以道和。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認為所有藝術均具有道德性。維柯反對以別有用心、功利、炫耀、賣弄的心態去學習文藝。康德一方麵認為美是道德的象征,另一方麵認為有修養的心靈才能評判美。從這一角度來看,藝術家的個人修為或藝德對於藝術相當重要。從另一角度來看,藝術也可以磨礪人的心性,提升人的修為,豐富人的精神境界。柏拉圖雖然對藝術采取輕視的態度,但不得不承認藝術對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黑格爾指出藝術的真正職責就是幫助人認識到心靈的最高旨趣。

作為社會主義的文藝工作者,隻有求真尚美精藝修為才能創作出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積極健康向上的崇高的藝術,才能在提升自己的同時去陶冶人、影響人、塑造人、鼓舞人。

(作者係社會科學部概論教研室主任)


關閉】 【打印
上一篇: 中秋月書法三聯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