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交流

從曙光路到濱文路 ——畢業32年紀念

出處:宣傳部  文字:陳曉紅  編輯:管理員  時間:2021-09-15
字體:放大 縮小

我是陳曉紅,是浙江藝術學校1985級越劇班的學生,畢業至今已經有32年了。回望成長的歲月,我們在80年代這個開放、包容,學校追求專業化教學的時代來到了母校。在母校,我們得到了多元的藝術啟蒙,得到了藝術的滋養,受益終身。感恩母校的培育,感恩老師的付出,在這裏我要真誠地、由衷地、熱烈地向母校表白:我愛藝校!不讀藝校就沒有我的今天。

1989年畢業後,1992年我曾回校參加暑期的專業培訓,2000年、2012年、2013年也曾回校兼任劇目課。2015年我調入浙江音樂學院任教後,也有兩次回母校兼課的經曆。從曙光路的“浙江藝術學校”到濱文路的“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我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母校的懷抱,母校也一直關注著我的成長。

回想那懵懂青蔥的歲月,從曙光路14號走出去的畢業生,對那裏的一草一木都是難以忘懷的:教學樓、食堂、行政樓、宿舍樓、排練廳、小平房,還有琴房、教工宿舍,小劇場……還有老師們的形象,像電影一樣在腦海中回放。小樓斑駁、陳舊,但琴聲、笛聲、的篤聲、咿呀聲,聲聲入耳,此起彼伏,在樓群中縈繞飄蕩,與晨曦和晚霞交織成一幅美麗畫卷,交響出一曲人間天籟……這一切是那麼親切,又那麼令人難忘,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回憶學生時代的學習,現在以一個教師的身份來關照,當年的藝校在越劇表演教學上是具有兼收並蓄的專業化和多元化的教學理念的。

第一是多元開放的教學思路。我們的課程設置裏,除了主幹課劇目、唱腔、身段、基本功、把子以外,還有表演課、鑼鼓經、語音課、舞蹈課等,也開設一些興趣班,還有演員進修班和導演進修班穿插其間,給我們以旁聽、學習甚至參與的機會;還有一些外事活動,以及觀摩浙昆、浙越、小百花、戲劇節的演出。於是我們的視野就開闊了。校園文化也很豐富,每周末的晚上都有舞會,這幾乎是學校全體師生的盛會,濟濟一堂、其樂融融、青春洋溢、盡情揮灑,我們就在那時學會了很多種舞步。學校還鼓勵學生參加省市文化團體組織的比賽,我記得那時還獲得了校園流行歌曲比賽一等獎,杭州市青年歌曲大賽一等獎。太受鼓舞了!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也豐富了我在越劇中的演唱。

第二是擁有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師資力量。這是我在成長中最幸運的事。我們的老師,是浙江藝術學校建校的第一批學生,昆劇“傳字輩”姚傳薌、周傳英、沈傳淞,越劇前輩“三花一娟”的姚水娟、趙瑞花以及尹桂芳、張琴娟等,都是他們的啟蒙老師,還有幾位是昆劇演員出身,在我們的老師身上有著昆曲的源和越劇的根。時年,越劇科的老師們整體處於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狀態最好的階段,有創意,有耐心,有體力,所以,我們得益於老師的教誨特別多。

比如負責我們旦角基訓課的周群妹老師,她在教學上就有創意。她結合舞蹈的訓練要求和方法,踢腿和組合都用音樂來配合,翻身的訓練也借鑒舞蹈的方法,比較科學、規範,我現在教學時也借鑒周老師的方法。俞珍珠老師的身段課,吸收了舞蹈古典舞身韻的訓練方法,運用氣息的提沉幫助身體韻律,給我們以身段審美的啟蒙,我現在也用神韻訓練學生;又比如吳桐樺老師的表演課,在無實物訓練、音樂小品、片段等排練中,給我們以表演的啟蒙;還有馬佩玲老師集戲曲程式與芭蕾相結合的身段,給我們以創新型的身段審美意識和實踐。張蘭珠老師的唱腔課,不局限於越劇聲腔,讓我們接觸京劇、美聲唱法的發聲,給我們以科學發聲的啟發。其他行當的老師也都有創新性、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和成果,這裏不一一贅述。

第三是教學的專業配套建製。首先是招生。表演、樂隊、舞美三個班同時招生,專業互相支撐,一起成長。然後配以教工樂隊、教工舞美隊的配套建製,一邊教學生,一邊配合表演班的專業考核和演出。每當期末臨近,教工樂隊的老師們就三三兩兩地到我們各自的劇組看戲,先小樂隊排練,進而大樂隊集體坐唱,而後小劇場彩排考試。一個劇目4到5組,一個也不落,每一組都彩排。一個折子戲少則20分鍾,多則40分到50分鍾,老師們都不厭其煩地一組組排練,一組組化妝,一組組穿服裝,一組組彩排,工作量非常大。在校期間,我們班排演了兩台大戲,組織了兩次大型的巡演,教工舞美隊、教工樂隊,帶著舞美班、音樂班一起實踐。出發前每個人發一件軍大衣,一個鋪蓋袋,像劇團演出一樣,坐上大巴,熱熱鬧鬧地出發了。記得那時,三門、鬆門、坎門、楚門、天台……好像台州地區都跑遍了。巡演給了我們非常寶貴的實踐經驗,打下了非常好的實踐基礎,劇團後都能上舞台,有的在實習階段就主演了角色。回顧30多年前的人才培養,從培養方案到招生到教學,最後實踐到畢業,是一個專業的、多元的、科學的,符合戲曲專業人才培養規律的頂層設置。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校園同學之間有情義。我們進校的第一次秋遊是到建德新安江。那時剛進校不久,各班都還不太認識,舞美隊的同學很熱情,很愉快地幫我們拍照片,現在我還留著那時在新安江堤壩上拍的照片,滿臉的膠原蛋白,很可愛。還有,在植物園與音樂班新生一起過中秋,還在植物園演節目,記得是錢戎表演了一個小品,給音樂班的同學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還有在諸暨五泄的春遊,我穿著一件紅色運動衫,頭發剛剛剪了童發,是我的同學孫曉陽幫我剪的,她的動手能力特別強,我也很樂意做她的試驗品。我們還在曲院風荷與舞美班一起搞活動,氛圍特別好,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結下很深的同學情義,就像一家人。畢業30多年,三個班同學聚在一起,依然那樣親切,眼神依然熱情而清澈——歸來仍是少年。

師生之間的情義同樣深厚。當年的藝校,有點家的味道,從校領導到老師,在校園裏遇見,都能叫出學生的名字並噓寒問暖。印象中,於愛如校長嚴肅,不苟言笑,像一個嚴厲的家長;包達明書記樂觀豁達;鄧文辛副校長儒雅親和;田成效老師長者風範;王愛勤老師氣質優雅;屠笑飛老師戴著高度近視眼鏡,一說起戲來就眉飛色舞,生動有趣;管繼華老師諄諄以談;很喜歡上吳桐樺老師的表演課,總是在最細微處給人以鼓勵;俞劍詠老師的古文朗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帶著情境,帶著詩意,畫麵像電影大片,意味雋永;陳維茗老師的青花布衣是學校裏的一道風景線,素雅之美;徐哲林老師字正腔圓的台詞是我們的範本;成德甫老師笑盈盈的好脾氣;張凱紅老師老旦聲腔渾厚有力;王媛老師爽朗的笑聲最感染力;尤琴芬老師在節日給我們包的餃子、煮的豌豆飯香味依舊;董辛亞老師繞口令的速度讓我們望塵莫及;張蘭珠老師謙謙的溫婉的笑;俞珍珠老師的創意和身段美;李杏花老師的質樸、周瑛老師地道的張派聲腔、魏克玉老師的“眼睛美、鼻子美,嘴巴美,美啊美不勝收”的“美的”啟發;華世鴻老師取之不竭的一套套身段組合;周冠老師帶著哲思的眼神;陳天貺老師飄逸的長裙和洋溢在臉上的雲淡風輕的笑容;劉澤珍老師的的“鶯聲唱法”;朱振林老師的日本武士氣質;黃琦老師的朝氣;謝青老師的少年老成;袁開祥老師的稚氣未脫;葛劍飛老師的儒生氣質;馬佩玲老師戲曲與舞蹈相結合的新審美;周群妹老師的基訓課;梅躍進老師的排球訓練;劉馨老師默默的指導,還有管生活的袁大媽……一長串熟悉的名字,總能在記憶深處跳出,溫暖著漸漸成長的我們。曙光路14號,是我們少年夢想的搖籃,是母校的溫情,是內心的驕傲,是我們遠航後心靈港灣的一份難以割舍的牽絆。

憶往昔,恰同學少年,我們風華正茂,躊躇滿誌,激情滿懷。人生能有多少個30年?青春的風華已悄悄離去,歲月的年輪已爬上眉梢,我們從少年到中老年,為人父為人母,有的已經有了第三代。我們的臉龐不再紅潤、我們的眼角魚尾紋深,我們的嗓音不再清麗、我們的體態不再矯健、我們的兩鬢有了白發,我們的眼睛也已老化,但是,我們不曾遺憾不曾後悔,且腳步堅定。

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成長在改革開放穩定期,投身在市場經濟最前沿,跟上了互聯網時代的新步伐、投身在互聯網的浪潮中。體製在變、觀念在變,但我們沒有變,我們心中有理想、心中有藝術,我們沉浮於時代的浪潮,毅然前行,而力量的源頭來自於您——母校老師的培養。是您,用高瞻遠矚的視野,為我們描繪出成長的道路;是您,用深情的教誨,規範了我們做人的言行;是您,用藝術的力量,給我們插上了奮飛的翅膀!

師恩重如山,師恩永難忘。感恩老師、感恩母校、感恩時代!

請接受我們誠摯的謝意,願這份謝意化作一束永不凋謝的花朵,給老師,給母校帶來永不消散的芬芳。

祝福老師身心愉悅,身體健康!

祝福學弟學妹學習進步,學業有成!

祝福母校桃李芬芳,藝傳天下!

(作者係浙江音樂學院教師,國家一級演員,我校1985級越劇班校友)

四版之一(1).jpg


關閉】 【打印
上一篇: 奮鬥吧,青春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