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資訊

【杭城展訊】“越地寶藏”展開幕,百件國寶齊聚浙博講述浙江故事

出處:浙江博物館  文字:浙江博物館  時間:2018-06-01
字體:放大 縮小

6月8日,浙江省博物館年度大展“越地寶藏——100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在浙江西湖美術館與觀眾見麵,展覽彙聚全省39家文博機構百件(組)文物,沿著從史前到明清曆史脈絡,為觀眾呈現浙江大地上精彩的曆史印跡與獨特的地域文化。

展覽以史為線,用文物講述浙江故事

“越地寶藏”展覽中的每一組(件)文物,都對應著一段浙江的曆史文化。如果把整個浙江曆史比作一場精彩、完整的演出,那麼這些文物所對應的曆史故事便是其中一出出精彩的“折子戲”。

新聞發布會現場

展覽分為六個單元:第一單元“走出蒙昧”,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區塊來反映浙江史前社會發展的變化和趨勢。第二單元“精勤耕戰”,展現在風起雲湧的春秋時代古越人務實拚搏、自強不息的精神。第三單元“陶瓷之路”,回顧浙江陶瓷發展的曆史與走向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第四單元“梵音聲聲”,重點體現佛教在浙江的發展與興盛;第五單元“武林舊事”,呈現南宋時期的皇族風雅生活與江南人精致的生活品味。第六單元“走向自省”,講述元、明、清時期精英階層的文人們返身自省,以各自獨特的方法描繪時代故事。


展品亮點紛呈,首次大規模集中展出

“越地寶藏”展彙集了省內39家文博機構的重量級文物,如此大規模地集中展出,實屬難得。

展廳現場

展品中有聲名遠播的“明星”國寶,如在《國家寶藏》節目中亮相的良渚玉琮王;第三批禁止出國出境文物的臨安水丘氏墓出土的越窯青瓷薰爐;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描寫家鄉的行書《吳興賦》;以及省內部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嘉興博物館鎮館之寶崧澤文化人首陶瓶,溫州博物館鎮館之寶北宋甌窯褐彩植物紋注子等。

也有鮮少露麵的“神秘”文物,如瑞安慧光塔出土的北宋金舍利瓶;曾經被印成郵票的青田元代瓷器窖藏出土的龍泉窯葫蘆瓶;平湖報本塔塔刹發現的明代鄭和款金書《妙法蓮華經》等。

還有一些文物,雖然名氣不及上述這些寶貝,卻意義重大,比如海鹽出土的良渚象牙玉梳是目前發現唯一完整的良渚象牙梳;桐廬出土的石舍利函是目前南朝舍利石函的首次發現,填補了南朝佛舍利容器出土的空缺,是研究南朝舍利製度的重要資料。此外,展覽還將請觀眾“嚐鮮”,2016年台州黃岩發現的南宋趙伯澐墓出土文物,也將在展覽中與觀眾見麵。

精品文物的集合展示是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比如分別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與紹興市博物館的春秋時期紹興306號墓出土精品青銅器,以及湖州、金華、東陽、臨安、龍遊等地出土的南宋精品金銀器都將組團亮相。

個性化教育與服務,為展覽保駕護航

圍繞“越地寶藏”特展策劃的多項個性化教育與服務,為觀眾更好地體驗展覽提供多樣選擇。特展講解誌願者將在展廳內定時為觀眾提供免費講解服務,而由誌願者團隊開發的“譯景”外語講解係統,通過英、日、韓、俄、意、法、德、西班牙等八種外語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服務。浙博特色服務項目“無障礙手語講解”也將繼續在特展中為特殊群體服務。展覽還特別邀請浙江之聲知名主播錄製語音導覽,觀眾可以通過浙博語音導覽小程序便捷收聽,也可以通過語音導覽器收聽。

浙江省博物館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做現場導覽

浙江省博物館曆史文物部副研究館員倪毅做現場導覽

早在展覽開幕之前,“越地寶藏小小守護人選拔賽”“鎮館之寶:浙江省藏寶圖”“越地寶藏”特展誌願者招募、“浙博誌願者之歌”征集、“文物心語——文物導覽詞征集”等一係列活動就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其中,“越地寶藏小小守護人選拔賽”進入總決賽的二十位小選手將通過錄製童聲版語音導覽的形式守護國寶;“文物心語——文物導覽詞征集”活動中,入選的導覽詞會在展覽開幕當天同步展出。

展覽開幕後,相關的教育活動依舊精彩不斷,“文瀾之夜”將帶觀眾領略“越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越地寶藏”;浙博夏日課堂與浙博秋日課堂將圍繞“越地瑰寶 青生瓷世”“古越傳奇”兩個主題展開;學術講座將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任道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揚之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國平等專家學者解讀文物背後的越地文化。小朋友們最喜愛的手工體驗不僅可以通過各種奇思妙想讓文物“活”起來,還能通過專門開發的文物教具,學習文物中蘊含的科學原理。

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浙江省博物館特別圍繞玉琮王、伎樂銅屋、鴛鴦紋金帔墜等文物開發了多個係列的文創產品,將文物元素與生活用品相結合,既實用又有趣。此次展覽還與中國郵政合作推出具有紀念意義的文物郵票、信封等,讓觀眾可以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

展覽將展至10月8日。作為公益性收費臨展,展覽門票全價30元,針對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等群體有相應的優惠票價,憑門票購買展覽圖錄還可享受七折優惠。觀眾可以通過官網售票係統、現場自助售票機、現場人工售票三條途徑購買門票。


關閉】 【打印
上一篇: 【浙藝講座資訊】特聘教授係列講座——古書畫修複中的工匠精神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