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曆經二十餘年研究浙藝職院研究員徐宏圖南戲研究力作《南戲遺存考論》問世

出處:宣教處  文字:馬向東  時間:2009-07-24
字體:放大 縮小

       南戲是中國戲曲之祖,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始終紮根民間,借繁衍不同腔係以延續生命,因而根深蒂固,八百年傳唱不已,有著豐富的遺存,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學術界往往隻注重它的原始狀態,而忽視它為生存所作的種種變異與遺存,這無疑是一種欠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十五”規劃項目之一《南戲遺存考論》課題負責人、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研究員徐宏圖有感於此,深入南戲流布的十多個省分作長達二十多年的田野調查,搜尋南戲於傳承過程中在聲腔、劇種、劇目、表演等各方麵的種種遺存,並進行詳盡的考證與論述,成為第一部集南戲原生態與變異為一體的專著,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為南戲研究開辟一條新途徑。最近作為光明學術文庫“當代浙江文叢”之一,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全書52萬字,六章33節。其內容豐富、觀點新穎,於學術界頗多創新之處,其遺存價值和學術價值頗多體現:

   一、關於南戲聲腔遺存。通過史料與當地傳統音樂的結合考察,理清了南戲聲腔傳承的清晰脈絡,最早為“溫州腔”,南宋中葉改唱“杭州腔”,至元末明初衍化為海鹽、餘姚、弋陽、昆山四大聲腔。其中海鹽腔為昆山腔所吸收,以至取代,盛傳至今;餘姚腔為新昌調腔、寧海平調以及青陽腔所繼承;弋陽腔發展成為各地高腔,至今傳唱不衰。其中有關“溫州腔”與“泉潮腔”的考證有發前人所未發。

   二、關於南戲劇種遺存。劇種由聲腔而來,因聲腔與語言而別。其中由昆腔嫡傳的劇種有蘇昆、浙江諸昆、北昆、湘昆等;由弋陽腔嫡傳的劇種有各地的高腔,如浙江的鬆陽高腔、新昌調腔、寧海平調、西安高腔、侯陽高腔;江西弋陽腔、青陽腔;安徽青陽腔、嶽西高腔;江蘇高淳陽腔、福建四平腔;廣東正字戲、白字戲;湖南湘劇高腔、祁陽主腔、辰河戲;四川川劇高腔;湖北襄陽青戲、麻城高腔;山西萬泉青戲;閩、粵泉潮腔與興化腔的嫡傳梨園戲、莆仙戲、潮劇等。通過對它們的考論,顯示南戲強大的生命力。

   三、關於南戲劇目遺存。全書考論的劇目包括宋南戲存目5種,元南戲存目216種,明初南戲117種,合計338種。各種高腔演出腳本不計其數,其中有“溫州雜劇”之首稱號的《王魁》被溫州高腔改編為《活捉王魁》,活躍於民間舞台;《趙貞女》被高則誠改編為《琵琶記》,成為“永昆”的看家戲,一直盛演不衰。現存《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張協狀元》係南宋中葉溫州九山書會“才人”創作,不僅完好保存,近年仍由“永昆傳習所”演出,轟動全國。

   四、關於南戲表演遺存。後世劇種表演中的所謂“唱、作、念、打”、“手、眼、身、法、步”以及角色行當等,無不繼承南戲的表演傳統。其他如副末開場、人作道具等,亦被保存了下來,至今尚在永嘉昆劇中運用。

   此外,在考論南戲與目連戲的關係、南戲與傳奇的界限等問題,亦均有所突破。書末附《南戲遺存總目一覽表》,收現存宋元戲文存本14種,選本47種;明人改本戲文傳本103種,選本38種。合計202種,按宋元戲文、明人改本戲文、明清傳奇、昆弋腔、泉潮腔、青陽腔、高腔、亂彈等欄目順序,填寫有直接淵源關係的遺存劇目,每一個劇目均注明出處或收藏單位,為南戲研究者與普通讀者尋找南戲遺存提供方便。


關閉】 【打印
上一篇: 浙藝職院黨建和思政論文獲佳績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