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5案例入選非遺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典型案例
近日,由新華網主辦的“非遺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案例總結交流會”在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召開,我校報送的《以匠心·致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樓塔“細十番”傳承保護服務模式探索》《浙江地方劇種藝術檔案數字化與傳播》《“非遺+”煥新鄉村文旅新業態產教融合案例——以德清縣為例》《植物染圍巾開發》和《“新女紅時代”的刺繡文創產品開發與創新應用》五個案例成功入選典型案例,展示了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麵的創新實踐成果。
入選案例
《以匠心·致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樓塔“細十番”傳承保護服務模式探索》
由舞蹈學院黨總支書記鄭吟主持。該項目通過校地共建非遺教學實踐基地、簽訂傳承保護合作計、建立專項服務團隊等舉措,幫助當地建立年齡結構科學的傳承人梯隊並形成可複製的服務模式。
《浙江地方劇種藝術檔案數字化與傳播》
由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陳楠江主持。該項目針對浙江省地方劇種的藝術檔案數字化傳承及傳播進行實踐,主要體現在融媒體語境之中地方劇種如何通過藝術檔案數字化進行煥新。
《“非遺+”煥新鄉村文旅新業態產教融合案例——以德清縣為例》
由手工藝學院黨總支書記鍾黎主持。該項目結合德清文旅的實際需求,以非遺成果展示、活態體驗、文創設計等為著力點,麵向社會推出市集、研學、文創產品等新場景、新理念、新模式。完成“非遺+展示”“非遺+課程”“非遺+文創”“非遺+服務”係列項目,助力非遺傳承保護,探索非遺賦能文旅融合新業態,推動德清縣文旅可持續發展。
《植物染圍巾開發》
由手工藝學院民族傳統技藝教研室主任胡錦霞主持。該項目運用傳統植物染技藝,結合現代設計理念,打造了一係列獨特且環保的植物染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色彩豐富、圖案精美,而且富含文化底蘊,深受消費者喜愛,成功將非遺植物染圍巾推向更廣泛的受眾,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新女紅時代”的刺繡文創產品開發與創新應用》
由手工藝學院展示藝術設計教研室教師孫藝萌主持。該項目在繼承傳統女紅刺繡技藝的基礎上,提煉傳統紋樣和繡品圖案, 運用現代的計算機繪圖軟件等科技手段,結合當代的審美性和實用性,開發製作現代女紅刺繡文創產品,拓展新女紅的現代創新應用。
非遺傳習院組織案例負責人參加此次交流會,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職業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非遺與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之路。會上,手工藝學院黨總支書記鍾黎以《“非遺+”煥新鄉村文旅新業態產教融合案例》為基礎,進行了分享發言。
此次交流會旨在進一步總結非遺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促進非遺事業的繁榮發展。與會代表共同探討了新時代下非遺與產教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為非遺技藝的傳承培養了新生力量,推動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學校始終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創新探索與實踐,積極推動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巧妙地將傳統技藝與先進的現代教育模式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非遺教育,為廣大學生搭建實踐操作平台,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感受和領悟文化的精髓,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和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