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浙藝,研討戲曲新演藝形態創新和空間拓展
近年來,戲曲藝術在傳播形態、演出空間、技術融合及人才培養等方麵展現出蓬勃的生機與多元的創新路徑。
在近日舉辦的戲曲新演藝形態創新和空間拓展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雲南藝術學院、上海藝術研究中心等高校及研究機構的9名專家學者相聚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共同探討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問題。
拓展演出空間,吸引年輕觀眾群
戲曲演出空間從傳統劇場向多元化場景拓展。
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呂偉剛在致辭中舉例說,沉浸式越劇《新龍門客棧》憑借創新的演出形式、精彩的劇情編排,成功吸引大量年輕觀眾走進劇場,讓古老的越劇藝術在現代舞台上大放異彩。
雲南藝術學院原校長吳戈聚焦雲南庭院戲劇,如《露茗》利用老宅園林環境,將戲曲與空間美學結合,形成沉浸式文化體驗。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胡誌毅分析了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的成功案例,該劇通過改造劇場空間,將觀眾置於“客棧”場景中,實現了觀演零距離互動。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王濱梅介紹說,青春群戲《我的大觀園》以青春化表達吸引年輕觀眾占比高達86%。
中國戲曲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張芃梳理了演藝新空間政策從上海走向全國的過程,列舉了戲曲演藝新空間的多樣類型,包括文物古建空間的活化利用、文化產業園區空間的更新融合、商業綜合體空間的多元拓展、劇場新空間的挖掘等。
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係副教授石俊以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為例,強調小劇場通過實驗性探索回歸戲曲本真,同時吸引年輕觀眾。
這些案例表明,空間重構不僅是一種技術革新,更是戲曲美學與現代審美的融合。
創新傳播形態,延展戲曲生命力
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戲曲藝術提供了全新的傳播渠道。
王濱梅介紹了聚焦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台進行營銷傳播的做法,如將陳麗君演員個人IP與《我的大觀園》深度綁定,其中“陳麗君也搶不到我的大觀園”詞條進入微博熱搜榜top10,以流量數據帶動宣推效果;通過發布精彩片段、幕後花絮和演員互動視頻,讓觀眾與劇目之間建立深厚情感連接。
文藝評論人、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原教授穀海慧談到,抖音、B站等平台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打破了傳統戲曲的時空限製,實現了“雲觀看”與“觀觀交流”(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交流模式)。例如,國家京劇院的《龍鳳呈祥》通過5G直播吸引數萬觀眾,遠超劇場容量。這種傳播方式不僅降低了觀演門檻,還培養了年輕觀眾群體。
新傳播形態並未削弱戲曲的現場性,反而通過彈幕互動、二次創作等方式,構建了新型藝術交流模式,推動戲曲“破圈”傳播。
賦能產教融合,革新人才培養模式
戲曲與新興技術的結合催生了全新的藝術形態。
呂偉剛提到,2025年央視春節戲曲晚會巧妙運用無人機航拍、外景街區秀、新媒體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將戲曲的深厚文化底蘊與多元藝術魅力完美融合,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戲曲盛宴。
上海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子探討了網絡遊戲與戲曲的融合,如《原神》角色“雲堇”引發全球“京劇熱”,粵劇《決戰天策府》改編自遊戲《劍俠奇緣3》,通過5.1音響係統、威亞技術等吸引年輕玩家。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施俊天教授提出“數智技術”對戲曲教育的革新,如虛擬仿真實訓、AI輔助創作等,為戲曲人才培養提供了新工具。
麵對新業態,戲曲教育體係亟需改革。
浙藝師生共同打造新演藝空間作品——小劇場越劇《顏氏》
施俊天表示,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在70年的辦學過程中,始終注重傳統與現代的貫通,立足大演藝教育,主動肩負傳承薪火、延續文脈的職責,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發展為使命。學校通過“劇目驅動教學”“產教融合共同體”等模式,培養兼具傳統功底與創新能力的“承藝人”“科藝人”和“跨藝人”。
戲曲藝術的當代發展呈現出“守正創新”的鮮明特征:一方麵,通過新傳播形態和空間重構拓展受眾群體;另一方麵,借助技術與跨界融合探索藝術表達的邊界。未來,戲曲需進一步深化產教協同、擁抱數智化,實現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