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處

科研動態

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苑利講座側記
作者:科研處 來源:科研處 發布時間:2022-06-13 瀏覽:2813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為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內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我校社科聯、科研處邀請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苑利老師為大家作了題為《非遺:一筆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的線上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我校民研中心負責人史長虹博士主持。

苑利,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中方會長。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曆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學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旅遊局國家5A級旅遊景區評委、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農業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山花獎評委、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初評委、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博物館藝術品收藏與鑒賞委員、國家藝術基金評委、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評審專家。苑利老師代表性著作主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幹部必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前沿話題》等。

image.png


image.png

苑利老師從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怎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三個方麵剖析了為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筆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苑利老師在講座中首先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從內容及形式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廣泛的民間性,是集體創造、集體傳承,所以它可以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二是從傳承形態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活態性,它是依托了人的身體而傳承,人的身體是這類文明的基本載體;三是從傳承的難易程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更多的複雜性,凡是能用典籍、實物來傳的肯定用文字、實物來傳,實在傳不下去的,最後隻能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傳承。同時苑利老師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曆史上創造,並以活態形式傳承至今,具有重要價值的表演藝術類、工藝技術類和節日儀式類傳統文化事項”,他給出了判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六標準:從傳承主體看,一定是人類創造並以傳承人為依托的;從傳承時限來看,必須有悠久曆史,時間不足百年者不能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形態來看,必須以活態形態形式傳承至今;從傳承的原生程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那些已經被改編或改造過的,也不能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品質上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具有重要的曆史認識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和科學價值,沒有重要價值者不能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範圍看,可以分為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傳統工藝技術、傳統儀式、傳統節日和農業生產技術(農林牧漁)七大領域。

最後苑利老師特別強調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曆經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最穩定、最優秀的文化基因,是一個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這筆遺產,我們的國家才會永葆本色,永遠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基因的堅強守護者,傳承人應該明確責任、站穩立場、堅定態度,在西化文化大舉進攻麵前,確保自己所傳中華基因的純正性,確保中華文脈永不斷流。

苑利老師的本次講座除了受到本校師生的熱烈歡迎,還吸引了大批省內外高校的同行學者及非遺愛好者在線聆聽。講座結束後一些聽眾還就目前高等院校在非遺研究、非遺教育的開展情況,非遺進課本(大中小學課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非遺學科發展建設問題以及表演類非遺保護如何平衡其藝術性和文化性等非遺保護實踐問題與苑老師進行了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