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建設在路上55 | 以原創為藝術教育注入源頭活水
近兩年,隨著“雙高”建設的持續推進,我校高度重視原創藝術作品的創排,湧現出了一批獨具特色的原創藝術作品,呈現出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喜人局麵。
民族管弦樂音畫《聽見江南》
越劇《幽蘭逢春》《斷橋》
“共同富裕看浙江”課程思政作品音樂會
舞劇《燈火闌珊處》
話劇《清溪謠》
群舞《西施別越》《蓮鼓越歌行》
《娥兒雪柳》《春水前溪》
音樂劇《即刻啟程》
故事短片《水長東》
情景劇《黎明前的訣別》
……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薛亮:
原創是藝術生命力的源泉,是否有高質量的原創藝術作品是檢驗一所藝術院校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
為此,浙藝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重對原創作品的扶持,力求通過培養師生的原創力為藝術教育注入源頭活水。
一枝獨秀不是春
作為學校2022年重點創作項目和舞蹈表演“雙高”專業群建設標誌性成果之一,舞劇《燈火闌珊處》由舞蹈學院青年教師創作團隊擔綱主創,跌宕起伏的劇情,唯美婉轉的音樂,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完美推動劇情走向。
群舞《西施別越》捧回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獎”小金人。
群舞《蓮鼓越歌行》入選第十屆全國舞蹈展演、入圍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終評。
群舞《娥兒雪柳》入選第十三屆“桃李杯”全國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學成果展示。
話劇《清溪謠》獲“戲劇中國”優秀劇目線上展演優秀劇目,2022年度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創文化推廣行動作品項目立項。
越劇《幽蘭逢春》作為唯一高校出品劇目參加第五屆中國越劇節展演,入選浙江省第十五屆戲劇節優秀劇目。
故事短片《水長東》獲得第23屆國際大學生原創影片劇情片單元“入選作品榮譽”,群舞《春水前溪》斬獲第二屆長三角專業舞蹈展演優秀創作獎……
一枝獨秀不是春,浙藝師生的原創作品多點開花,藝術創新力和藝術表現力也在一次次的排練和演出中得到了提升。
多點開花的局麵讓薛亮忍不住為師生們點讚:
作為擁有29個專業的綜合性高等藝術職業院校,浙藝的教學涵蓋了文化藝術領域的方方麵麵,可喜的是各教學單位的原創作品層出不窮,舞蹈、影視、舞劇、歌曲等均有優秀作品麵世並獲獎,展現了浙藝作為全國唯一藝術類雙高院校的實力。
光說不練假把式
藝術教學以深入一線的藝術實踐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以原創藝術作品的優劣檢驗教學成果,在創作、排練和不斷地修改、演出中,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藝術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
“長期以來,戲劇影視學院一直高度重視學生原創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把專業知識和實踐有效結合,提升綜合能力。”
戲劇影視學院黨總支書記彭雲波介紹,在新的培養模式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推動下,戲劇影視學院不斷完善培養計劃,以培養拔尖創新專業人才為目標,通過原創作品鍛煉和提升學生各方麵專業水平,師生們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在各項大賽中嶄露頭角,不斷取得優異成績。
“話劇《清溪謠》融合了學校表演藝術、戲劇影視表演、舞台美術設計與製作等專業優勢打造而成,是國家'雙高'專業群建設教學成果。”演教學院副院長、《清溪謠》總導演荊芳說,“學生們從中也得到了許多寶貴的實踐鍛煉機會,一步步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在作品的創作和排練過程中,收益最大的還是學生們,不僅眼界得到了拓展,通過實打實的排練和演出,他們也找到了舞台的感覺。
《水長東》拍攝過程中,同學們吃苦耐勞,追日出,趕星辰,這一過程讓2020級影視編導班學生夏金瑩完成了自我的蛻變:
“老師和同學們表現出來的敬業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大家對作品精益求精,在不斷的修改打磨中,都收獲了超出預期的成長。”
創新是藝術的靈魂
創新是藝術的靈魂。正是在大量持續的藝術實踐和日複一日的排練中,浙藝師生的藝術創新力不斷萌發,取得了長足進步。
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吳樟華:
“《聽見江南》以民樂為主題,創新融合了詩詞、繪畫、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演出有機融入浙派文化特有的美學意境和當代浙江鮮明的時代風貌,巧妙地把民族管弦樂的感性和海外僑胞的家國情懷有機融合在一起。”
“在創排的過程中,參與師生在傳承傳統音樂的同時發展了新意,大展身手的同時,大家的眼界、藝術見解和藝術思維、藝術境界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新編青春越劇《斷橋》是浙江文化藝術發展基金資助項目、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科研與創作項目之一。
戲曲學院副院長周偉君:
“演員全部為戲曲學院2019級小百花訂單班學生,他們的表演形式和音樂創作上讓古典戲曲汲取音樂劇的元素,呈現一台以“青春新勢力”為最鮮明特點的舞台藝術作品。”
“曆時半年的創作排練讓這批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有了質的飛躍。同時,教師深度參與創排,也強化了‘雙師’能力培養,舞台創造能力與教育教學能力得到同步提升,這也是浙藝作為一所藝術高校的內驅力,通過創作聚資源、推劇目、出人才。”
師生創新和創造能力的提升,舞蹈學院院長張星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燈火闌珊處》創作中,師生們通過走訪谘詢宋韻研究專家開展宋韻舞史研討和集中采風,曆經幾十次研討和修改,從劇本的創作,到情節、舞段的編排,再到演員角色的塑造,還有與之相呼應的展現宋韻特色的服飾、道具、舞美等多方麵的舞台效果進行打造再提升,整部舞劇創排過程中很好詮釋了創作團隊對藝術的精益求精。通過這部舞劇的創排實踐,學生的舞台實踐能力和教師的專業綜合素養也得到了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