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家鄉的寶藏課”走進浙藝探尋文化亙古魅力
5月21日,我校聯合杭州日報推出的“家鄉的寶藏課”——“藝”起傳承係列研學課程之“我在浙裏修文物”開課。同日,“拿手好戲”戲曲體驗營同步開課。此次課程吸引了48名小朋友和家長前來參加,專業、教育、趣味融為一體的研學課程受到小朋友和家長喜愛。
“我在浙裏修文物”研學課程由手工藝學院教師朱偉潔、徐佳穎傳授專業知識,由文物修複與保護專業的學生誌願者們承擔準備和教學配合工作,他們帶領孩子們實地觸摸碎片,實操完成修複任務。在文物修複實訓室裏,孩子們欣賞曆史文物,聽老師講述文物從出土到展陳的曆經過程。通過凝視先民們留下的器物,了解過去的生活細節,孩子們可以借由文物與過去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每一塊瓷片都是曆史的見證,而能夠親手去縫合曆史裂縫,拚寫故事全文,便是重新縫補了後人探尋曆史的篇章。
我在浙裏修文物
“拿手好戲”研學課程由戲曲學院教師鄭佳豔和耿綠潔進行了課程開發和專業知識講授,由20永嘉昆曲劇班的同學們承擔教學配合和劇目演出,從理論、化妝、表演、觀戲四個方麵沉浸式、係統式讓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和家長接觸戲曲這一民族瑰寶,從《孽海記·下山》到《牡丹亭·遊園》,從《十五貫·見都》到《扈家莊》,帶領她們感受戲曲的魅力,體驗戲曲舞台上的樂趣。
來自杭州市錢塘外語學校的朱致簡通過此次課程感受到當一名戲曲演員的不易,不僅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練習專業技能,連妝容都十分講究,專業的戲曲妝容給她帶來了很新奇的體驗。朱致簡媽媽表示,這個活動不但讓她們切身體驗戲曲台前幕後的全過程,而且讓孩子在快樂之中了解並喜歡上戲曲這門傳統藝術,有了這些活動體驗,更加期待後麵的行程安排。她感慨道,這次活動是文化傳播者和文化活動體驗者一次“共贏”的實踐。
參與“我在浙裏修文物”研學課程的呂梵知小朋友說:“文物修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足夠的耐心堅持下去。”李翊洋小朋友說:“文物修複工作雖然很難很辛苦,但也很有趣,下次還想繼續參加。” 杭州日報相關負責人表示,浙藝舉辦的文物修複係列課程相對以往參加的類似活動都更加專業,工藝更加精細,孩子們在活動中也十分專注和投入,由此也讓孩子感受到文物修複的不易。
秉承著文化信仰的傳承,我校演藝與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師生組織研發了“藝”起傳承研學係列課程。本次“我這浙裏修文物”和“拿手好戲”兩門課程的成功開課不僅宣傳了我校兩大專業,也讓孩子們在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非遺社會化服務實踐基地裏領略了文化孕育的不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