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藝新聞

“她們正在迅速地成長” 2018級越劇南京班學生參演原創現代越劇《媽媽》

出處:戲曲學院 文字:蔣羽乾 圖片:柴軼佳 南京越劇團 編輯:杜俏俏 時間:2023-03-29
字體: 放大 縮小

3月25日晚,由南京市越劇團、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南京漢野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原創現代越劇《媽媽》在南京星空劇場首演。此次演出是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2023紫金文化藝術節”小劇場單元項目。越劇《媽媽》是一部根據雨花英烈孫津川及其母親孫華氏的事跡創作的紅色革命曆史題材文藝作品,通過“失璋悲情”“分梨分離”“製止劫獄”等場次,再現了革命年代前輩英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微信圖片_20230328170248.jpg


2018年,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與南京市越劇團聯合開展了專業招生、定向培養的校企合作現代學徒製人才培養項目,麵向長三角地區層層選拔招收了26名學生。院團合作共同設計、開發“接軌市場、注重實效”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構建專業課程體係、展演實踐體係,共建網絡課程資源。校團雙方采用交互培養的方式,共同實施在崗培訓,工學交替,培育過程高度融合。四年來,在校團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人才培養取得豐碩成果。盧笑恬、丁沛孜、王涵欽、羅佳佳等同學在全國和浙江省職業技能大賽、第四屆“梨花杯”全國青少年戲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2022年浙江省“新鬆計劃”青年戲曲演員大賽中,摘金奪銀,成績優異。


2022年下半年,按照入學時簽訂的三方協議約定,提前兩年該班全體學生赴南京市越劇實習,為了保證學生在團期間的學習、生活,團方、校方做了很多努力,量身打造個性化製訂實習方案。在專業學習方麵,團方邀請了京昆名家徐雲秀、周鑫、耿飛、楊千裏等為學生授課,每天上午進行基本功學習、下午進行劇目學習。在文化學習方麵,校方統一安排,采用線上、線下集中授課製度。在生活上,劇團安排了二人一間的宿舍,實行學習、生活封閉化管理,專門聘請了退休教師成小芳擔任生活指導老師,24小時和學生們生活在一起。


作為一部“青年編、青年導、青年演”的小劇場作品,越劇《媽媽》全部角色均由浙藝2018級南京班的學生擔任。“為了盡快促進學生的成長,我們這部戲大膽起用學生,讓學生挑大梁。”該劇導演、南京市越劇團副團長、梅花獎得主李曉旭說。為了讓學生盡快投入劇本情境中,南京市越劇團還組織學生集體觀看影視作品和戲曲現代戲作品,去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通過排這個戲,我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陳明川的扮演者丁沛孜說,“能扮演為革命勝利拋頭顱撒熱血的革命烈士是我的榮幸,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是我第一次嚐試現代戲,還是挺有挑戰性的。”陳媽媽的扮演者李思逸剛剛過完18歲生日,為了扮演好一位母親,她從日常生活入手,反複揣摩角色,“會去觀察那些四五十歲的女性平時的樣子,包括我自己的母親,進而提煉出角色特質。”通過本劇的排演,學生們的心智更加成熟,情感更加豐富,思想更加進步,好幾位學生向團裏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成為入黨積極分子。


本著培養好新一代傳承人的宗旨,南京市越劇團借助江蘇省劇本孵化中心第二期孵化項目和紫金文化藝術節小劇場單元展演(第二屆)的平台,將這批青年學生推向台前。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楊慶錦表示,通過這個戲的排演,她們正在迅速地成長,從學生轉型為劇團演員的路上飛速前行。

微信圖片_20230328170641.jpg


越劇《媽媽》的成功上演,再一次展現了“現代學徒製”人才培養模式“聚資源、推劇目、出人才”的優勢。通過院團合作、演學結合、整合浙藝和南越優勢資源,量身定製創作劇目,建立合作共贏機製,培養新時代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戲曲人才,真正實現專業與行業的零距離對接,切實提升人才質量,為戲曲事業發展提供新生力量。

演出後合影.jpg


關閉】 【 打印
上一篇:浙藝與華彙音響顧問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