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藝老教授創作出版《蘭亭序全文歌》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1600多年前的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成就傳頌千年的不朽名作《蘭亭集序》,此書法作品作為“行書法帖”素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被後世所傳承學習。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通過自然山水抒發無限情愫和體悟,抒發對人生的感慨,充滿了濃厚的美學情調和哲學意味,流露著對生命的向往和執著的熱情,體現出淡泊超然、不苟富貴的高尚精神和積極入世的人生觀,給後人以啟迪思考。作品清新樸實、不事雕飾,語言流暢、清麗動人,韻律和諧、樂耳動聽,為曆代世人所推崇。
近日,一部由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退休教師盧竹音(筆名少沐)作曲、指揮,紹興小百花越劇藝術中心一級演員張琳演唱、紹興小百花越劇藝術中心樂隊伴奏的《蘭亭序全文歌》問世,其演唱、伴奏版(U盤版)由浙江文藝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盧竹音是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原常務副院長、教授、一級作曲,曾兼任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浙江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數十年從事文藝工作,浸潤於民族音樂事業,用音樂作品反映人民心聲,曾發表音樂作品500多件,作品音樂語言生動,生活氣息濃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人風格。張琳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她的演唱功底紮實,韻味濃厚,吐詞清晰,歸韻講究,收放自如,恰如其分,既體現了王羲之等的文人形象和思想情感,又展示了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蘭亭序全文歌》用音樂形式展現《蘭亭序》全文。作品立足中國風格,麵向廣大群眾,用昆曲和南北方的戲曲音樂作素材,以歌曲和戲曲唱腔相結合的結構和表現手法,圍繞中心樂句,通過不斷的“巧妙的重複”和調性轉換等手法,藝術地體現文中所描寫的情景情緒和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作品用中國古老的樂器古琴和簫作為領奏,在寧靜的氛圍中散發出古樸、淡定的韻味;用戲曲樂隊作班底,用以製造情緒的起伏和多變的節奏、速度以及抑揚頓挫,用間奏和伴奏,將樂隊和歌聲融為一體。作品創作過程中,得到諸多音樂界知名專家和音樂從業者的鼓勵、肯定和好評。
《蘭亭序全文歌》的問世,可謂數十年磨一曲。據悉,該作品於1991年動筆,2001年成稿,2013年完成音響錄音製作,經曆十多年沉浸、傳唱和修改,終於在今年11月正式出版。創作該作品的初衷,緣自盧竹音學習《蘭亭集序》書法時,萌發用音樂表達其內容和情感的念頭。由於序文較長,駢體風格,對偶排比,內容無故事性鏈接,在譜曲中遇到諸多困難。盧竹音克服種種困難,邊采風邊寫作邊征求意見,不斷修改完善。為了獲得自然環境的體驗,盧竹音利用各種機會先後十多次到紹興蘭亭“曲水流觴”尋找音樂形象和心靈感覺,日暮間常思常想,尋唱句在生活的每一處。曆經十多年探索,終於完成譜曲。張琳的充滿韻味的吟唱,於曲調婉轉間,有一種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聽眾仿佛置身於“祟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閉上眼就能夠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大地眾多的萬物。歌曲層層遞進之時,使人愈加能夠感受到盧竹音傾注於此的心血。王羲之與友?會聚蘭亭,賦詩飲酒,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盧竹音已退休多年,心中仍有對音樂的向往和執著的熱情。《蘭亭集序》在2020年5月被選為首批“浙江文化印記”,《蘭亭序全文歌》的出版問世,將進一步促進《蘭亭集序》的傳播傳承,煥發新的生命力,願《蘭亭集序》憑此曲飛入尋常百姓間。
附評論:
古有蘭亭風雅情自暢,今有曲水流觴水磨腔。聆賞盧竹音老教授曲盡其妙之《蘭亭序全文歌》,思潮起伏,擊節稱歎。
千多年來音樂作品恒河沙數,唯缺王羲之《蘭亭序》題材流光溢彩。老教授雙眉不展,數十年磨一劍,跬步千裏,時斷時續,攻難克艱,如解“哥德巴赫猜想”難題,可敬可佩,可喜可賀!
作品依托昆曲等戲曲元素,重複、對比、引伸、發展,一宮貫穿曲水流觴,呈現以“文”“化”人今朝眾羨,發出“中式感慨”意味深長,給人以強烈藝術感染力。
梅花獎得主張琳錄唱玉潤珠圓,訝異於越劇演員掌控昆曲韻腔行雲流水;紹興小百花樂隊伴奏絲絲入扣,相得益彰;領奏古琴與簫兵貴先聲,璧合珠連,《蘭亭序全文歌》拾遺補闕,醇醪精純,耐人尋味。
一春芳意,三月和風,東晉“書聖”王羲之等一眾文人墨客若在天有靈聽《蘭亭序全文歌》,將喜出望外,含笑九幽。
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