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微電影《傾城之愛》導演那剛專訪:永懷赤子之心走在藝術創作道路之上
近日,由戲劇係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那剛導演並主演的抗疫微電影《傾城之愛》登上學習強國。該片以抗擊新冠疫情為主線,以小切口反應大主題、小人物折射大時代的方式,用三個獨立而互相聯係的微片段為大家全麵細致地展現了抗擊疫情中在杭州發生的三個感人故事。
采訪那剛時,他談到拍攝這部影片的由來。去年小品《出征》參加“浙藝年”和“高雅藝術進校園”演出,杭州市電影藝術家協會正好給了他這樣一個關於疫情的公益微電影拍攝邀請。去年疫情發生後,就一直牽動著他的心,作為一個導演,很希望能夠做點什麼。接受此次拍攝邀請,一是希望能夠弘揚醫務人員的偉大,二是希望能夠把普通人作為個體的身上的一些特質,通過小切口反應大主題,小人物折射大時代這樣的一種形式,更真切地告訴大家。
對於記者提問在拍攝中有什麼困難時,他回答道:因為這是一部公益電影,公益的微電影是沒有經費的,但是團隊裏的演職人員以及工作人員是每年都會一起拍公益電影的老朋友了,所以在受到杭州市電影藝術家協會的邀請後,他就通知了團隊,詢問大家的意願。在很多人都有工作要忙的情況下,大家都表示願意盡最大可能抽出時間加入到這次拍攝中。他還提到,由於拍攝時疫情還未完全解除,所以到哪兒拍,怎麼拍都是問題。尤其是還要考慮到圍觀群眾這個無法預測的因素。再加上影片中很多場景都是需要在街道上拍攝,難度更甚。加上經費有限,沒有辦法請那麼多的工作人員,所以最後就隻能求助於政府、社區方麵的領導以及很多社區中的工作人員。在最終電影中呈現的那些社區工作人員,他們就是本職演出。這些拍攝過程中比較難解決的困難,在經過多方人員的熱心支持與幫助下很好的解決了,真的非常令人感動。
有關對於這部作品的解讀,那剛說,一部好的影片,一定要有獨特的生活發現。我們都知道奔赴在前線抗擊疫情的醫務人員們是英雄,但要如何去表現,獨特點在哪裏就需要去做深入分析。重點之一就是我們需要做到“活人演活人給活人看”。去體現角色的個性化是我們整個拍攝過程中團隊的共識。我們需要走進這個角色的精神世界,比方說劇中準備奔赴抗疫前線的女醫護人員,解讀她的身份,首先她是一個護士,其次她又是個母親,再者她也是一位女兒。這個時候能讓觀眾看到她這個角色在不同層麵上的呈現,就是我們最大的目的。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是同理。電影結尾那段“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隻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他認為用在這裏是最合適的。疫情期間大家就是一直在被這些勇敢的人們所護衛。
對於這部微電影登上學習強國,那剛表示,一開始壓根沒想到會入選學習強國。所以在得知入選學習強國後,他和團隊都非常激動。能被選中放在受眾麵更廣的學習平台上,讓更多人看見,也是他的初衷和願望。自己的作品在公益前提下,帶給觀眾一定的影響。那麼價值就產生了,這種價值就是為他人所需要。在自己力所能及,專業範圍內去拍攝這一部微電影,在他的鏡頭下,以他自己的視角,把所理解的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東西,傳遞給更多人,也是作為文藝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
聊到對下一部作品以及未來的打算,那剛表示,因為浙江是一個文化強省,也是一個文化窗口。習近平總書記來我們浙江,提到了一個“重要窗口”建設,於是我們就有了這樣一個“窗口”意識,因為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所以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上,我們的站位一定要高,麵向一定要廣,要有屬於我們自己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創作出來的作品,無論是從它的思想性、藝術性,還是可欣賞性,都應該具有一定的水準。即使相較於普通電影動輒幾百上千萬甚至上億的投入,我們僅有的一二十萬的預算,可以說是捉襟見肘,我們的拍攝態度一定要是嚴謹的,盡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我們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熱心於公益的社會人士們投入進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希望能夠真的做出一些好的東西來,甚至做出一個品牌。也希望帶著我們學院的同學們,一同投身到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