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館合作結碩果——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項目兒童館對外開放
傳播絲綢文化,傳承華夏文明。恰逢“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項目兒童館正式對外開放。兒童館由文化管理係師生設計團隊曆時2個月時間,在原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商場改造而成。
中國絲綢博物館兒童館設計改造項目是文化管理係校館合作落地實施的第一個項目,得到了學校的高度重視。學校黨委書記薛亮帶隊赴中國絲綢博物館進行研討,確認兒童博物館項目合作方案。文化管理係組建了由係主任劉秀峰帶隊,魏華琳、黃茜、包君偉、孫藝萌、查方興、高迅等教師為主要成員的策展團隊。團隊以展示藝術設計教研室為主,結合展示藝術策劃、展示空間設計、博物插畫等課程內容,調動展示專業80餘名學生參與項目學習與實踐。
兒童館館區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科普展示,通過蠶的一生、植物及蠶桑插畫、耕織圖等了解蠶桑及織造知識。二是藝術熏陶,通過標本牆等藝術裝置讓參觀者感受蠶桑絲綢織物所創造的無窮魅力,用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助力兒童體驗,力求一部分裝置藝術可以達到多樣化的新媒體宣傳作用。三是實踐體驗,參觀者在參觀了解前兩部分內容的基礎上,萌生出對蠶桑織物的新探索。編織主題、縫紉主題、纖維主題、手繪主題、印染主題等五大主題工作坊,讓觀者參與互動、體驗蠶桑織物的快樂。進而更好地推進發揮中國絲綢博物館作為公益性展館的最大社會效益。
該項目設計團隊成員、文化管理係展示藝術設計教研室教師包君偉說:這次活動對於學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學生們通過前期關於博物館基礎知識的學習,再學以致用將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接收現實空間給予的感官回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日常學習行為不曾遇到的因素開始變成了他們需要思考的問題:現場的空間、方向、位置、體量、色彩、燈光、物料、展品等,這些新的“環境語言”開始進入學生們的思考;對於完善資料的收集,確定展示的內容、明確展覽的訴求、呈現合理的空間布局等也同樣需要真切的投入,結合國絲兒童館的特殊性發揮我校學生們的展示藝術特長。
兒童館開放當日就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們前來參觀、體驗,家長們表示:“不同於一些普通博物館,兒童館裏展出的都是小朋友們看得懂、感興趣的展品,加上現場體驗和特色手工課程,學與玩相結合,更容易讓孩子產生樂趣,能更好的理解和學到知識,是培養孩子的最佳場所,給兒童館點讚!”
據中國絲綢博物館社教部主任樓航燕介紹,中國絲綢博物館目前設立絲路館、蠶桑館、織造館、修複館、時裝館五大展館,兒童館建設的構想一方麵填補了中國絲綢博物館作為公益性博物館教育部分的職責;另一方麵兒童館基於現有五大展館在各方麵知識背景展示的基礎上構建了完整的教育展示係統。“此次兒童館改造項目是在雙方社會實踐合作基礎上的又一新突破,在經費緊張、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文化管理係出色地完成了展廳設計與展覽布置,展廳煥然一新,展覽豐富有趣。館區還原了從蠶、桑、絲到服飾的整個工藝流程,設置了五大主題工坊,小朋友們也可以來深入體驗紡織服飾的樂趣。”樓航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