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我校在全省非遺展示場館(傳習所)建設及展陳設計研究成果評選活動中喜獲佳績
近日,浙江省文化與旅遊廳公布了2021年非遺展示場館(傳習所)建設及展陳設計研究成果評選活動獲獎名單,我校美術係教師陶靚子的論文《戲曲元素在裝置藝術中的形式表達——以青衣主題舊物改造裝置藝術項目為例》榮獲二等獎,文化管理係教師陳沁傑、劉秀峰、齊磊等團隊的研究成果《“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手工藝係列作品展——手藝密碼‘變’”展陳內容設計研究》喜獲三等獎。
為進一步推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設,提升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理論研究水平,促進我省非遺保護事業繁榮發展,結合我省非遺館建設工作進度及各地建設非遺館的實際需求,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自今年4 月開展了2021年非遺展示場館(傳習所)建設及展陳設計研究成果評選活動,活動得到全省各地非遺展覽展示和傳播領域工作者和相關從業者、研究者的積極響應,共收到完整成果31篇。經專家評審,共評出一等獎3篇、二等獎6篇、三等獎12篇。
陶靚子是美術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教研室主任,其成果論文《戲曲元素在裝置藝術中的形式表達》發表於《家具與室內裝飾》雜誌(北大核心),為浙江省教育廳2020年度高等學校國內訪問學者“教師專業發展項目”《戲曲元素藝術裝置創新探索》的研究成果。成果相關《青衣傾城》係列裝置作品,為2019年度浙江文化藝術發展基金視覺藝術項目《戲曲元素藝術裝置係列作品主題創作交流》項目其中一組作品。以青衣主題舊物改造裝置藝術創作項目為例,提煉經典戲曲人物特征,將“戲曲”“符號”“藝術裝置”“舊物改造”這些不同領域的元素相結合,嚐試用戲曲青衣元素來改造回收的舊物,創作具有強烈裝飾色彩的裝置藝術作品,並在實踐中分析戲曲元素藝術裝置藝術語言呈現方式,探尋傳統戲曲文化新藝術表達的可能性。
而文化管理係的獲獎項目則是對《手藝密碼·“變”》展覽的進一步延伸,該展是文化管理係民族傳統技藝專業畢業展的延伸。展覽由6類手工藝類非遺組成:陶藝(龍泉青瓷)、印染、石雕、雕版印刷(木版水印)、刺繡和首飾,展有曆代收藏品、當代大師作品、院校師生作品314件(套)展品。展出期間,文化管理係召開研討會,邀請了來自複旦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工業大學等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和我校師生共同研討傳統手藝的“守與創”“常與變”“非遺進校園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等話題,破解手藝傳承中的“密碼”。基於本次展覽和研討會,研究成果《“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手工藝係列作品展——手藝密碼‘變’”展陳內容設計研究》在手藝之“變”之於器物、可持續性和職業教育方麵做出階段性的研究總結。
據了解,文化管理係自2017年開設“民族傳統技藝”專業,成立了民族傳統技藝研究所以來,積極開展非遺研培計劃,牽頭製訂教育部行指委民族傳統技藝教學標準,成為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基地”“教育部‘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與“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製試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