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守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心理防護指南
農曆新年,一場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猶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席卷全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實時更新的疫情動態總是讓人“心慌慌”,因為這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我們除了在現實層麵聽從專家建議服從組織安排之外,還應該在心理層麵做好個人的心理調適,這在疫情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非正常情況下的正常反應和過度反應

在“家裏蹲”的日子裏,
你是否隨時刷新微博查詢疫情動態?
你是否因害怕被感染而感到恐慌?
你是否因焦慮不安而感到咽幹舌燥、頭暈乏力,
並根據疫情症狀“對號入座”?
你是否因無法陪伴親人而感到內疚?
你是否因為勸爸媽戴口罩無用而感到心急?
……
上述這些在認知、情緒、行為和軀體方麵的反應都是個體針對意識到的重大變化或威脅而產生的心身整體性調適反應,即應激反應。輕中度應激反應是我們應對非正常情況下危機事件的正常反應,一般危機後一周內症狀會逐漸消失,不會影響社會功能。
但重度的應激反應會影響正常的社會功能,使我們無法完成個人的職責或工作,症狀反應持續4-6周甚至更久仍未消失,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會直接影響自身免疫能力。長期處於應激狀態,我們的免疫係統就會衰竭,防護層被攻破,身體便容易感染疾病,甚至引發其他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這類情況應該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和精神醫學治療。

心理防護指南
為幫助普通群眾做好個人心理調適、從容應對疫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普團隊從認知、情緒、意誌和行為四個方麵給出了專業建議:
一、認知:合理看待疫情,防止災難化思維
扭轉災難化思維,隻需三個步驟來實現:
(一)識別扭曲思維,把擔憂的問題轉換成肯定陳述。比如把“如果疫情失控怎麼辦?”換成“我擔心疫情有失控的可能性。”
(二)質疑扭曲觀點的正確性。試著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擔憂的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出現疫情時,有過失控嗎?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的每日資訊中,正麵信息多於負麵,我們需要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
(三)用符合現實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觀點。這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客觀地評估現實情況,並且在能力範圍內合理應對。

二 、 情緒:正確應對焦慮,選擇“主動式休閑”
適度的焦慮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能夠促使我們服從命令聽指揮,積極應對疫情危機,若果意識到自己處在過度焦慮的狀態下,就需要做自我調節:
(一)與家人朋友溝通、做深度放鬆練習(腹式呼吸法等)、欣賞動聽的音樂、體驗令人愉悅的事等;
(二)選擇“主動式休閑”充實自己:下棋、看書、烹飪、get新技能等都是提升假期生活質量,替代外出活動的良好選擇。

三、意誌:培養延遲滿足能力
經典的心理學棉花糖實驗研究發現, “延遲滿足”雖然需要當下容納對誘惑的渴望,卻能帶給我們豐厚的回報。我們原本計劃春節回鄉團聚、外出旅行,疫情發生後,我們必須取消計劃居家生活,或許會感到失望、遺憾,但不妨讓我們把眼光放長遠,選擇推遲滿足感,就有可能得到“兩塊棉花糖”:
(一)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風險,獲得擁有健康身體的長遠回報;
(二)體驗人生兩大驚喜“劫後餘生”、“久別重逢”,有機會與家人朋友享受長久的幸福。

四、行為:節製上網,警惕疫情信息過載
為了避免信息超載帶來的焦慮感,在危機可注意:
(一)盡量控製自己每天接收有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在睡前不宜過分關注相關信息;
(二)不道聽途說,選擇權威渠道,做信息的主動搜集者而非被動接受者。

無論遭遇了什麼,保持一種“不幸隻是暫時的,一切總會好起來”的希望感是最為重要的。希望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們可以在危機中成長,繼而擁有更加強大的內心,愈發熱愛生活。
心理援助
(校內谘詢)
當你感覺有需要時,請通過以下QQ號及時聯係校內專兼職心理老師:
學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錢玉玲老師1016071049
戲劇係:
王玉簪老師183125776
音樂係:
陳麗麗老師543504683
舞蹈係:
王芳芳老師476944864
美術係:
胡晨菲老師49950928
影視技術係:
沈霄媛老師381614512
文化管理係:
宋煜老師250076218
(社會谘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