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藝新聞

雙高建設在路上|浙藝戲曲人才培養高地效果凸顯

出處:宣傳部 文字:杜俏俏 圖片:戲曲學院 編輯:馬向東 時間:2020-10-21
字體: 放大 縮小

10月20日晚,作為全國唯一一所入選“雙高”建設的藝術職業學院,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浙藝”)2014級紹劇訂單班的畢業生在杭州劇院上演《孫悟空三打白骨精》。13日,2016級越劇(浙越)班的學生在浙江勝利劇院演出越劇折子戲專場。兩場演出皆是2020年浙江省傳統戲曲演出季項目;還有即將上演的戲曲雅集《詩路行吟》、傳承版越劇《紅色浪漫》……浙藝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所展現出的不俗實力,得到了劇團和觀眾的認可,已然成為浙江戲曲界冉冉升起的奪目新星。

▲14級紹劇班學員演出青春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16級越劇(浙越)班學生折子戲專場演出

後繼有人,讓傳統戲曲藝術不斷升華


2019年4月,戲曲表演專業通過文旅部 “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驗收,10月學校通過浙江省教育廳第一批現代學徒製試點單位驗收.JPG


2019年,浙藝成功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戲曲表演專業群成為高水平專業群,浙藝戲曲人才培養的創新得到了更多關注,這不僅僅意味著浙藝由此踏上了新的起點,中國戲曲藝術職業教育也翻開了新的篇章。

“初進校門時,我滿懷羨慕地看著老師和師哥師姐們在台上演戲。現在,我們終於能站在這兒表演了。這一刻,我們等了1504天。感恩所有老師對我們嘔心瀝血口傳心授,銘謝學校和劇團給我們的悉心培養。”徐子涵道出了所有2016級(浙越)訂單班學生的心聲。浙藝戲曲表演專業帶頭人、副教授蘇蘇說:“經過幾年學習和浸潤,這批學生的表現可以說超出了預期。”



浙藝戲曲教育結碩果,這得益於多年來一直在探索的既有別於傳統師徒授受的科班製,又不同於常規藝術教育模式的戲曲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即將傳統戲曲教學方法與藝術教學規律、現代教育手段相結合,形成的新型“現代學徒製”教育模式。從2007年起,學校先後攜手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浙江越劇團、浙江昆劇團、蕭山紹劇藝術中心、溫州越劇團、福建省芳華越劇團等多家知名院團,將學校教育與科班教育相融合,建立校團雙元主體合作機製,深度融合共辦訂單班,已培養學生400餘人。訂單班招生與收徒對應,教學與習藝相融,出師與就業同步,從培養教育的端口發力,改善戲曲人才供給側結構,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人才培養體係。



“我們不斷深化學校教育與劇團傳習一體育人,校團共設專項培養資金,共製培養方案、共研課程與教材、共建開放式實踐教學體係、共同管理與考核評價,形成了真正的育人共同體,有效打通課堂與舞台的‘最後一公裏’。”浙藝戲曲學院副院長周偉君介紹,“有3個院團與學校開展了二次合作。2020年永嘉昆劇團新生剛剛入學、2021年諸暨文化藝術中心確定招生20名越劇學生、杭州越劇傳習院招生30名越劇學生,類似的訂單還在不斷增加。”

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得到了專家和劇團的肯定。浙江省戲劇家協會原主席黃先鋼說:“這些孩子們學戲才五六年,就能演下紹劇經典劇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就是相當大的成就。證明了學校與院團聯合培養是成功的,我欣喜於紹劇藝術後繼有人。”


14紹班教學 (4).jpg


蕭山紹劇藝術中心主任應國文表示:“院團和院校合作,這種訂單式培養戲曲人才的道路,我認為是對的。首批培養的這批紹劇班學員,已經達到了劇院的演出標準!”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王濱梅說:“我看到了新一代藝術人才在茁壯成長,非常欣慰。希望越劇班的學員們再接再厲,努力磨煉自己,提高藝術水準。”

“昆曲班的畢業生可以稱得上是昆曲史上最年輕、最有潛力的一批人。同學們整體專業素質的發展相對比較平均。”浙江京昆藝術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浙江昆劇團團長王明強認為,學員們應該用充足的時間逐步消化學習成果,並以不斷增加的人生曆練和舞台經驗,讓傳統戲曲藝術在自己身上不斷發酵、熔煉和升華。


數年專注,戲曲表演專業群基本成型


戲曲表演專業為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教育部“現代學徒製”試點專業、浙江省高校“十一五”重點專業、“十二五”特色專業和“十三五”優勢專業,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骨幹專業。.jpg


事實上,訂單班僅僅是浙藝探索戲曲人才培養模式的方式之一,浙藝一直致力於深化產教融合,探索創新戲曲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教學與藝術實踐相融合,教學與創作研究相融合,教學與學生職業素質涵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特色,以戲曲表演專業為核心,帶動戲曲音樂、戲劇影視表演、表演藝術、舞台藝術設計與製作等專業建設不斷加強,戲曲表演專業群的共通基礎基本成型。


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學生演出畢業話劇《四世同堂》.jpg

▲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學生演出話劇《四世同堂》

表演藝術專業擁有省級教改項目、教學成果獎等,已形成“行為規範、思維解放、一專多能、持續發展”的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jpg

▲表演藝術專業擁有省級教改項目、教學成果獎等,已形成“行為規範、思維解放、一專多能、持續發展”的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

舞台藝術設計與製作專業是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專業,與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同被列入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骨幹專業建設項目.jpg

▲舞台藝術設計與製作專業是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專業,與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同被列入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骨幹專業建設項目

浙藝從中專到興辦高職,以越劇為主要方向,拓展昆劇、婺劇、紹劇等劇種人才培養,成為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教育部“現代學徒製”試點專業、國家級骨幹專業和省級優勢專業。在不斷深化對戲曲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加強和創新戲曲人才培養及培訓工作,學校在戲曲表演專業群建設中取得不俗的育人成績。推進名校名團合作“現代學徒製”探索,樹立越劇教育的“一麵旗幟”;探索實踐“三聯模式”,建構形成地方戲曲傳承人群規範化係統培養體係;以連續三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為標誌,為專業群積累豐碩的教學改革成果;領銜修(製)訂專業教學“國標”和建設國家級教學案例庫,凸顯示範引領作用;牽頭成立“浙江戲曲產教聯盟”,推進校企聯動創新發展;承辦第24屆BeSeTo(中韓日)戲劇節,成為唯一承辦過中韓日戲劇節的高校;擁有卓越超群的師資隊伍,為專業群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微信圖片_20201021084906.jpg

▲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特聘教授汪世瑜傳授《牡丹亭?醉畫》

微信圖片_20201021084855.jpg

▲著名戲曲導演楊小青為傳承版越劇《紅色浪漫》演員說戲


學校聘請汪世瑜、茅威濤、林為林等一批戲曲表演藝術家為特聘教授,王芝泉、周雲娟、董柯娣、華渭強等行業專家、獲中國戲劇“梅花獎”著名演員為兼課教師。推行“大師工作室”引領下的小班化、導師製教學模式。建成楊小青越劇詩化導演工作室、鄭蘭香婺劇傳承工作室、劉建揚紹劇傳承工作室、王錦文甬劇傳承工作室以及孟京輝戲劇工作室、林兆華戲劇工作室;打造“山水課堂”藝術實踐教學品牌,校企(校地)合作擴大戶外課堂教學,開展美術、器樂演奏、影視表演、話劇、越劇、昆劇、舞蹈、文物修複、石雕、陶藝等課堂教學;與院團合作創排新劇目《詩路行吟》,以詩詞吟唱、各劇種代表性劇目展示為主要表現形式,彙集了浙江省主要劇種的經典劇(節)目及代表性人物,嚐試戲曲雅集詩戲結合……

山水課堂《千古越音》.jpg

▲山水課堂《千古越音》

戲曲雅集《詩路行吟》.jpg

▲戲曲雅集《詩路行吟》

乘勢而上,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京劇表演藝術家奚中路為“新鬆高研班”學員授課.jpg

▲京劇表演藝術家奚中路為學員授課


浙藝戲曲表演專業與學校同齡,擁有65餘年戲曲教育經驗與積澱。蓋叫天、姚水娟、周傳瑛、王傳淞等眾多名家先後在校執教,為京、昆、越、紹等劇種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不乏茅威濤、王濱梅、王奉梅、董柯娣、周雲娟等戲曲界領軍人物和名家。學校持續10餘年開展“千人培訓”,已累計培訓全省400餘家民營劇團5000餘名業務骨幹;連續開展13年的“新鬆高研班”,累計為近30家院團培養出各行當近300名戲曲青年骨幹演員,學員結業後十餘人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等標誌性榮譽;師生積極參加“雙萬結對共建文明”“萬場文藝下基層”“文化進萬家”“浙藝美麗鄉村行”“非遺項目傳承輔導”等各類文化藝術誌願服務,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浙藝人從未停止對戲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創新的腳步。


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為“新鬆高研班”學員做示範.jpg

▲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為學員做示範

“新鬆高研班”學員彙報演出.jpg

▲“新鬆高研班”學員彙報演出

全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越劇)演員培訓班.jpg

▲全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越劇)演員培訓班

2019民營劇團彙演頒獎.jpg

▲2019民營劇團彙演頒獎


1.jpg


在省文化和旅遊廳的大力支持下,省編委辦批複浙藝設立“戲曲學院”教學機構,進一步夯實戲曲藝術傳承發展基礎,加強學校戲曲專業人才培養,健全學校教育與院團傳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係。浙藝院長黃杭娟表示,“學校自今年起聯合本科院校開展戲曲專升本專業,將新增一批2年製的戲曲表演和戲曲音樂專業的本科學生。同時,在教育部組織的新一輪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修(製)訂研製工作中,我校特別關注戲曲表演專業的長學製貫通培養問題,期待中職、高職和本科職業教育的貫通銜接。”



“我們將始終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盯‘雙高’建設核心目標,在全麵推進辦學內涵的同時,高質量實施‘一個加強、四個打造、五個提升’的‘雙高’建設任務,努力提供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的‘中國方案’。”黃杭娟表示,入選‘雙高計劃’,對學校而言是動力也是壓力,是機遇也是挑戰。浙藝不僅要上台階、展形象,還要建高原、攀高峰,要做精做強戲曲表演專業,“突出優勢、強化特色”,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全麵提升戲曲表演專業建設,以專業集群發展的優勢立足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為浙江‘重要窗口’建設貢獻浙藝力量、彰顯浙藝擔當。


關閉】 【 打印
上一篇: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結果公示,浙藝作品《西施別越》上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