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季|“杭風錢潮”展閉幕,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從開學到開展,為期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我們在這段時間裏依次準備作品製作、產品設計、展會布置。
展前準備
23日展會布置完成後,最終展現給大家的“杭風錢潮”分成了這幾個部分:
一、傳統技藝展示:“西湖十二景”書畫作品、“杭幫十二味”書畫作品。
二:主題係列文創產品。
指導老師:李漫
構思緣起
杭州地區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後秦建國後稱之為錢塘。自古人們就以“東南形勝,三吳都會”形容“錢塘”,此地極為重要,其中的風光也供文人詩詠,錢塘江潮是宋代周密口中的“天下之偉觀也。”北宋蘇軾又詩讚西湖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人。
陳婷玉《觀潮》
展覽不僅是對當下杭州城市風光的敘述,亦是對古錢塘曆史的拜訪。飲水思源、勇立潮頭、求實創新、互通共享是當下錢塘江文化的突出內涵,也是錢塘江流域自古以來人、水互動形成的激流勇進、敢於開拓的“弄潮兒”精神。
因此,這次“杭風錢潮”畢業展就圍繞杭城文旅交融的現狀和遊觀品味的城市特色展開。
傳統技藝展示
自古以來,無數文化英傑以錢塘、杭州、臨安為根基各逐風流,無數文化瑰寶耀眼奪目,而南宋院體書畫也是杭州特有的藝術特色,所以關於“杭風錢潮”的主題作品,我們選用最具杭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書畫團扇和冊頁形式,融合“杭州遊”和“杭州食”兩大文化元素,將傳統書畫與現代審美相結合。
書畫作品——西湖十二景
創作對象:西湖實景
人們都說杭州最美是西湖,西湖春來“花滿蘇堤柳滿煙”,夏有“紅衣綠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萬傾秋”,冬則“白堤一痕青花墨”。西湖之美,正是因為其十二景交相輝映。
《西湖十二景》全景
使用手法:南宋院體書畫
杭州特有的藝術特色——南宋院體書畫,雖與文人山水畫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其“高古蒼勁,韻味悠遠”“筆精墨妙,意趣紛呈”的獨創風格,一直被文人墨客所喜愛。
創作思路:
書畫團扇絹畫興起於南宋宮廷畫院,南宋院體的繪畫手法也能詮釋我們印象中西湖之美、杭州之盛。細節上,我們繼續采用山水畫勾勒具有杭州十二景中的亭台塔橋和狂浪靜湖。
我們對《西湖十二景》中西湖十二景手繪絹扇的創作思路來源於西湖實景和南宋院體書畫。
或重彩鉛華,或水墨渲淡,不僅展現西湖風光宜古宜今、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特點,《西湖十二景》真實體現了我們眼中杭州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獨屬的城市麵貌。
陳愉婷:
《柳浪聞鶯》、《錢江觀潮》、
《雷峰夕照》、《花港觀魚》
汪子鳴:
《蘇堤春曉》、《雙峰插雲》
劉雯:
《斷橋殘雪》、《南屏晚鍾》、
《曲院風荷》
陳婷玉:
《平湖秋月》、《西湖全景》、
《三潭印月》
書畫作品——杭幫十二味
杭幫菜
杭州在“文旅融合”上做得極佳,文有古墨書香氣,而旅也自然少不了“吃食”二字。八大菜係之一的杭幫菜,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經曆二十多年的艱辛探索研究形成了“清淡、鮮香、脆爽、嫩滑”的口感特色。而杭幫菜之一的東坡肉和北宋代文豪蘇軾頗有淵源,故杭幫菜又被稱為“文人菜”。
《杭幫十二味》全景
17公共:書畫與美食
五味調和、五色搭配
文人品“文”菜,文筆畫“文”菜。我們首次嚐試將水墨與美食聯係在一起,美食追求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而水墨也講究焦濃重淡青五色搭配,源於生活,以色畫形,讓水墨也增添一份生活氣。
書畫和美食的結合,既用了我們三年之所學,也體現了我們對“品味中知杭州”的想法。
王陳修竹:《定勝糕》
孫卓:《西湖醋魚》
汪子鳴:《叫花雞》
劉心雨:《東坡肉》
胡瀅:《蔥包燴》
陳伊婕:《桂花藕片》
主題係列文創產品
元素和產品
杭州的風景頗具江南特色,主要以亭子,橋,湖,山等為主。在文創產品的內容選擇上,我們決定以小見大,選取杭州風景中的單個元素加入到文創產品中,例如亭、橋、假山以及園林一角。
一、宮燈——風雅且生動
1、作者:吳施 潘錦銘劉雯
“燈籠蠟紙明空堂”,燈籠的使用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材質樣式也是多種多樣。這次我們圍繞“杭風錢潮”的主題,以杭州西湖特色元素,例如“荷花”、“荷葉”、“棲息的鳥”為燈籠主題,用絹布做載體,使燈籠具有玲瓏剔透的光澤感,手柄搖晃中,燈籠的光線變化,將絹麵的花鳥畫襯得更生動形象。
木質和絹麵的材質選擇也是得燈籠一改現代普通燈籠的塑料感,更添風雅。在絹布和燈籠骨架的貼合工藝上我們也選擇托絹技術,定型、風幹、裁剪、貼合,確保其牢固性。
二、手繪筆袋——實用與欣賞並存
2、作者:吳施潘錦銘劉雯陳婷玉
藝術不僅來源生活,也終究會回歸到生活,“西湖十二景”主題手繪筆袋,將十二景畫稿中的元素提取出來,例如“荷花”、“假山”、“亭台”、“石香爐”等。
製作手繪筆袋需要提前打稿,但因為筆袋棉麻的特殊性,打稿結束後,墨水無法上色,經過多次研究我們決定用丙烯繪圖,但丙烯也存在缺點,既難上色也難更改,最終效果雖沒有我們原本想要的水墨感但卻增加了立體感。
三、木製書簽——所有畫稿的集大成
4、作者:方虹熙陳愉婷王雅铌
書簽一直是文創產品最鍾意的設計對象,這次我們嚐試用成本更高的花檀木和黑檀木來製作。鏤空花樣以古代庭院樓閣的花樣作為模板,而中間的國畫樣式根據杭州獨特的山水風格、生態元素創作而成,將三年製所學濃縮在書簽中間的一張張圖畫樣式之中。
四、屏風——“弄潮兒”屏風
5、作者:方虹熙
屏風,是中國傳統建築物內部擋風的一種工具,所謂“屏其風也”。這次,我們製作了可桌用的小屏風,既能裝飾桌麵,也能起到“屏其風”的作用。
在內容上,我們以蛟龍戲潮為內容主題,“潮”為錢潮,“蛟龍”則是激流勇進、開拓創新的弄潮兒。我們也秉著這樣的精神,爭做弄潮兒,麵臨畢業展的艱難,不言放棄,努力前行。
五、撲克牌
撲克牌分為三種風格,依次為:花、蝴蝶和魚。這三種風格主體選自我們所繪的西湖園林景觀元素。
作者:
方虹熙陳愉婷
王雅铌胡淑琴
方倩瑩張恒
王永琴陳夏婷
葉康妮
六、周邊
以“杭幫十二景”和“杭幫十二味”畫稿為基礎,製作了紙質書簽、日曆、小布袋等多種周邊。
作者:劉一銘劉心雨孫卓
展會亮點
一、絹絲裝裱技藝
絹絲裝裱技藝是對絹絲進行裝裱的技藝。
特點:透明、兩麵可見
1、《絹花小品》
作者:陳愉婷方虹熙劉雯
我們把人文景觀作為切入點,在絹上繪製以山水一角、花鳥神態和最貼近人文生活的蔬菜瓜果。繪畫完成後,我們運用絹絲裝裱技藝,全麵展示繪畫對象的細節,體現了我們對杭州遊觀品味四體合一的理解。
二、金銀鑲嵌
采用金銀鑲嵌製作手工刀刻裝飾花紋。
2、《木質裁紙刀》
作者:汪子鳴
我們以國畫的線條為基礎,將杭州的特色元素,例如“江潮”、“亭橋”等,用鑲嵌銀絲或銅片的手法將銀絲嵌入木質裁紙刀。增添生活趣味。
三、童子畫
以工筆技藝作為基礎,在藍色宣紙上用金線描邊,勾勒出童子像。
3、作者:
方虹熙陳愉婷
王雅铌胡淑琴
方倩瑩張恒
王永琴陳夏婷
葉康妮
在畢業展上,我們第一次將童子畫和紅包結合在一起。我們所繪製的童子畫作為紅包的底紋。
在紅包的個數選擇上,我們最終決定一套有三種不同款式的紅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三有“三昧”的含義,三昧又有內心安寧之意,寓意來年生活安寧順心。
潮起於23日,潮退於27日,為期五天的“弄潮”即將結束了,回望5天的展覽,我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這個回報便是得到了領導老師以及同學們的支持和肯定。
畢業展後我們拿到了“杭風錢潮”的作品集,但卻依然懷念畢業展上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