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季|江南舞韻,浙藝桃李——浙江本土民間舞蹈研究創新團隊成果彙報舉行
這是浙江舞蹈專場舞台上舞者最多的一次演出,180多位演員滿台生輝;這是舞蹈舞台最青春的一次演出,大多數演員還未滿18歲;這是舞蹈舞台浙江本土元素最豐富的一次演出,月映錢塘破水弄舟佘家女兒前溪弄影……有鄉音有習俗有曆史有情思,這就是12月27日晚,浙藝舞蹈係在浙江實驗藝術劇場上演的《我們在“浙”裏》浙江本土民間舞蹈研究創新團隊成果彙報。集中展示了團隊在浙江本土舞蹈挖掘、舞蹈人才培養和舞蹈編創上的新成果,還原浙江不同地域舞蹈樣式,打造浙江本土題材舞蹈作品集。
1月14日,將在杭州劇院上演的“浙裏有藝,夢想花開”吳越舞集正是以本場演出為基礎打造,錯過昨天演出的觀眾可以去搶14日的演出票。
浙江本土民間舞蹈研究創新團隊帶頭人為舞蹈係主任、教授、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星,成員26人,擁有高級職稱13人。團隊科研成果豐碩:申報省級教科研項目8項,新創作舞蹈作品15部,2劇獲國家藝術基金小型作品資助,1人獲國家藝術基金青年創作人才資助,1劇入圍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1劇入選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獲全國性舞蹈比賽金獎7個,獲省廳級舞蹈比賽金獎13個。
本次演出分為五個篇章:序——“浙”裏月映錢江、上篇——“浙”裏山高水長、中篇——“浙”裏藝脈相承、下篇——“浙”裏風光獨好、尾聲——“浙”裏紅船引航。舞台上有最小的舞蹈在校生,有優秀畢業生,也有與他們朝夕相處的老師,師生同台,舞韻傳承。
序——“浙”裏月映錢江
《江月》獲首屆“浙江風格 江南舞韻”舞蹈展演創意獎。月下錢江水,江月初照人,灩波千萬裏,輪月拂還來……
上篇——“浙”裏山高水長
《蓮鼓越歌行》(片段)。“采蓮”是江南水鄉獨具特色的生產勞動。每到仲夏時節,三五成群的江南女子,吟曲輕歌、楫舟泛水、采蓮嬉戲,好一幅動人的江南采蓮圖。
《小蓮初上琵琶弦》獲首屆“浙江風格 江南舞韻”舞蹈展演創意獎。“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雲天”舞蹈將詩歌意境躍然於舞台,刻畫出蘇東坡筆下清新脫俗的小蓮,也凸顯了精湛的技藝。
《前溪·弄影》獲第二屆“浙江風格 江南舞韻”舞蹈展演表演獎、創意獎。兩晉南北朝時期,德清武康前溪村是江南民間歌舞的承習之地,“前溪舞”成為漢民族歌舞的重要源頭。團隊通過實地考察和學習曆史文獻,嚐試複現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江南特色歌舞。
《西施別越》入圍第十二屆全國“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學成果展示。亂世出英雄,也出佳人,西施在亡國民眾的夙願麵前,奉獻自己,做為“貢品”離家救國。
中篇——“浙”裏藝脈相承
《浙江本土民間舞蹈傳習課》入圍第十二屆全國“桃李杯”舞蹈教學成果展示,該團隊深人各地采風,首創景寧佘族舞蹈風格課。通過對佘族龍角、鈴刀、木拍等佘族祭祀法器的使用,運用“吹、搖、碰、擊”等手段,提煉出“悠、蹲、顫、點”的動律特點,詮釋佘族舞蹈獨特風格。
《佘家女兒拍》獲第十屆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一等獎、原創教學劇目獎。竹拍是佘族女子獨特的舞蹈道具,通過強弱節奏的敲擊,表達佘族女子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向往和對生命輪回的歌頌。
下篇——“浙”裏風光獨好
《軋闖牛》獲2019年浙江省大學生藝術節專業組一等獎。金華鬥牛是傳統的民俗娛樂活動,起源於宋代。作品從傳統的習俗中,提煉出撞、掛、頂、抽、落頭等獨特動作元素,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梅》是青年教師譚雨旋的獨舞,取材靈峰探梅,精湛的舞技表現出物我相融的精神。
《花鼓聲響花開處》(片段)獲首屆“浙江風格 江南舞韻”舞蹈展演作品編排獎、表演獎。舞蹈取材於距今700多年,有著濃鬱浙南特色的民間舞蹈“瑞安花鼓”,將花的綻放與江南少女的俏麗、柔美相結合,以鼓傳情,構成一幅“花開江南”的視聽交響。
《破水弄舟》作品取材距今有1000多年曆史的杭州蔣村“龍舟盛會”,將傳統文化與龍舟技藝的傳承精神融彙其中,營造出前仆後繼、奮勇爭先的宏大場麵。
《軟語話吳儂》獲2013年浙江省大學生藝術節專業組一等獎,“垂柳綠毿毿,雨洗煙含”,帶給我們溫潤清麗的水鄉,舒緩空漾的粉牆黛瓦,還有那輕倚欄邊的女子動聽的吳儂軟語……
《凳之龍》獲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小型劇目和作品資助項目。浙江金華浦江特有的民俗舞蹈“板凳龍”已經舞了1300餘年。作品大膽創新了龍圖騰形態,“以凳為骨”,“人凳合一”。
尾聲——“浙”裏紅船引航
群舞《紅船》是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小型劇目和作品資助項目。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啟航地。讓我們秉持“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全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站在曆史和時代發展前列,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