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藝公告

2018年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自評報告

出處:教務處 文字:教務處 時間:2018-09-30
字體: 放大 縮小

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的通知》要求,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以2018年7月填報的評估數據信息為基本依據,圍繞本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就辦學基礎能力、“雙師”隊伍建設、專業人才培養、學生發展和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麵進行了客觀全麵的自評,現報告如下。

一、學校概況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是一所國辦全日製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由原浙江藝術學校和浙江省電影學校合並籌建,於2002年1月正式建院。2007年以優秀等級通過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2017年入選“浙江省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學校是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基地、全國文化幹部培訓基地、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單位,是文化部文化藝術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單位,並經省編委辦批複增掛“浙江公共文化管理學院”牌子。

學校設有戲劇係、音樂係、舞蹈係、美術係、影視技術係、文化管理係、浙江藝術學校(學院附中)、基礎教學部(公共體育部)、社會科學部和繼續教育學院等教學單位,開設27個專業,其中戲曲表演(越劇)專業為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戲曲表演、音樂表演、舞蹈表演、影視多媒體技術專業為省級高校“十三五”優勢專業,戲劇影視表演、舞蹈編導、聲像工程技術、舞台藝術設計與製作、文物修複與保護專業為省級高校“十三五”特色專業,戲劇影視表演、舞台藝術設計與製作專業為全國文化藝術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立項的全國高職藝術院校骨幹專業。表演藝術綜合實踐教學基地和影視多媒體技術實訓基地為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踐教學基地,戲劇影視與舞台美術綜合實訓基地、音樂表演實訓基地、藝術科技實訓基地、文物修複實訓基地為省級高校“十三五”示範性實訓基地。學校全日製高職在校生2550人,專任教師254人,生師比為6.58﹕1(折合在校生數/教師總數)。

學校按照“提供中國藝術高等職業教育的‘浙江樣本’,樹立省內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優質品牌”的辦學目標,秉承“大文化視野、特色化辦學”理念和“求真 尚美 精藝 修為”校訓精神,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提高專業結構與行業產業發展融合度,著力建設表演藝術類、文化科技和藝術設計類、民族文化和文化服務類三大專業群,鞏固深化“教學與舞台實踐相融合,教學與創作研究相融合,教學與學生職業素質涵育相融合”辦學特色,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體係,實現辦學質量和水平的整體提升,致力為文化浙江建設培育更多文化浙軍。

二、辦學現狀分析

學校對照20項評估指標,按照辦學基礎能力、“雙師”隊伍建設、專業人才培養、學生發展和社會服務能力等五方麵評估內容,對辦學現狀展開自評。

(一)辦學基礎能力:生均保障充足,辦學條件較強

學院根據藝術類職業人才培養需求,十分注重辦學基礎能力建設,加大教學硬件投入,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教學基礎設施持續改善,生均保障充足,與省內高職院校和全國同類藝術院校相比,辦學條件優越。重視運用“互聯網+”思維,結合數字化校園和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著力提升信息化辦學水平。

序號

指標名稱

浙江平均

我校數據

1

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萬元)

1.83

3.62

(含各類專項經費)

2

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萬元)

1.38

4.25

3

生均教學行政辦公用房麵積(平方米)

17.03

34.80

4

信息化教學條件:每百名學生擁有教學用終端(計算機)數(台)

53.24

79.33

5

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個)

0.78

2.05

6

專任教師生師比(X:1)

14.82

6.58

1.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高:學校的建設發展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教育經費來源足額、穩定,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逐年上升,2017年達到5.28萬元,遠高於浙江省平均水平(1.83萬元)。學校優先保證教學經費預算,除日常教學投入外,每年加大投入教學改革與研究、優勢專業建設和師資建設等經費,確保教學工作正常運行,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保障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推動專業建設不斷發展。(對應指標1)

2.辦學基本條件較強:全校專任教師254人,生師比為6.581,遠低於省內平均值(14.82﹕1),體現出藝術職業教育注重口傳心授,實施“一對一”或小班化分層教學等人才培養的特性。學校教學及輔助、行政辦公用房麵積88739.82平方米,生均34.80平方米,遠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省中位數17.03平方米,全國中位數18.20平方米)。學校以琴房、音樂廳、小劇場、實驗劇場、電影院、演播廳、錄音棚、排練廳等為主要依托,構建了以表演藝術為主,覆蓋所有專業的綜合實踐教學基地,校內實踐教學基地15個,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5230個,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2.05個,在全國同類院校中處領先水平。(對應指標3、5、6)

3.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全國領先:學校有效使用省財政每年下撥的專項經費,分期分批購置教學儀器設備,不斷改善實驗實訓條件建設。當前建有浙江實驗藝術劇場、音樂廳、演播廳、小劇場等多個集舞台表演實訓與實踐演出為一體的校內綜合實訓場館,配備具有專業標準的舞台、音響、燈光等設施設備,在設備和技術要求上具有專業領域的先進性、綜合性。加大非表演專業實訓室建設投入,建設了燈光實訓室、攝影實訓室、文化科技綜合實訓室、動畫製作實訓室、文物修複實訓室等等。2017年教學儀器設備值為10847.24萬元,比上一年增加537.43萬元;學校學生規模較小,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4.25萬元,比上一年增加7444.14元,是浙江平均值(1.38萬元)的3倍多。(對應指標2)

4.信息化軟硬件係統較完善:學校重視信息化工作,以“頂層設計、需求驅動、集中監管、分布實施”為原則,持續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不斷提升學校信息化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學校千兆光纖骨幹網已覆蓋教學、辦公、學生宿舍等區域,接入互聯網出口帶寬600M, 網絡信息點1922個,並實現了校園免費無線網絡的全覆蓋;目前擁有教學用終端(計算機)2023台,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台數79台;所有教室實現多媒體網絡中控管理的同時,在表演專業的排練廳等教學場所定製開發多媒體教學點播係統,改善了表演類專業信息化教學的條件。軟件平台建設方麵,建有網絡課程約82門,每專業點上網課程數3.15門;數字資源總量3125 GB,生均數字資源數量1.23 GB。學校還建有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平台,組織教師進行微課程開發與應用,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微課比賽,並多次取得了省級一等獎的優秀成績。(對應指標4)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創新培育平台,持續提升綜合執教能力

序號

指標名稱

浙江平均

我校數據

7

“雙師型”教師比例(%)

74.80

84.65

2017年學校專任教師254人,“雙師型”教師215人,占比84.65%,比浙江省平均值(74.80%)高近10個百分點,比2015年、2016年分別提升了16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

近年,學校積極創新培育平台,采取各項措施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持續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綜合執教能力。通過成立教師創作工作室,為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樹立示範典型;依托浙江青年實驗藝術團、綜合展演季、“新鬆計劃”等實踐平台,助推表演類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建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為專業教師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每年選派教師到企業進行訪問工程師學習,鼓勵教師到行業企業參與產、學、研、創相結合的項目合作;聘請海內外專家和行業、企業一線專家建設特聘專家和外聘教師團隊及名家工作室,指導、推動我校青年教師實踐技能提高。文物修複與保護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成為全國文化藝術行指委“雙師”教師培養基地。(對應指標7)

(三)專業人才培養:不斷強化實踐教學,凸顯人才培養特色

學校真正把專業人才培養作為一項係統工程來抓,涵蓋專業設置與布局、人才培養模式設計與構建、提供專業與課程設置的更多選擇、教學活動結構與程序的安排,以及教學組織與管理形式等方麵內容的積極舉措。學校積極對接文化行業,構建“文化+”專業體係,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理實一體的課程體係。同時,完善配套資源,實施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體係開放創新,實現了政校行企多方聯動,產學研創深度融合。

序號

指標名稱

浙江平均

我校數據

8

課程開設結構


8-1 A類課程比例(%)

15.99

31.07

8-2 B類課程比例(%)

65.21

43.74

8-3 C類課程比例(%)

18.80

25.19

9

年生均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時間(人時)

——

60.34

10

企業訂單學生所占比例(%)

3.13

5.76

11

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萬元)

203.72

314.75

12

企業提供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比例(%)

19.36

20

13

每專業點學生規模(人)

289

98

1.課程開設結構合理:學校遵照藝術教育強調專業技能實踐的傳統,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實踐教學環節的範圍、結構和比例,除課內實訓、校外實踐、畢業實習外,設立綜合實踐環節,將第五學期後10周作為綜合實踐學期,跨專業實施綜合實踐教學。自2015級推行學分製改革以來,設立職業崗位實踐環節,製定《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職業崗位實踐學分認定辦法》,設定每學期一周的校內外小型展覽、演出和外出采風、考察等實踐活動時間,並將校內外崗位實踐、畢業實踐、素質技能與社會服務等納入學分認定範圍。各類課程的開設比例為:“純理論課”(A類)31.07%、“實踐+理論課”(B類)43.74%、“純實踐課”(C類)25.19%,實踐類課程占比高於浙江平均值,充分體現了藝術類職業教育靈活的教學方式和紮實的專業技能實踐訓練。(對應指標8)

2.年生均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時間長:學校建立了112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016-2017學年我校學生校外基地實訓時間總量為153872人時,年生均校外基地實習時間為60.34人時。重點與浙江越劇團、浙江昆劇團等國辦藝術院團合作,與杭州宋城演藝集團、浙江時代電影大世界有限公司等民營文化企業合作,與寧波音王電聲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浩洋有限公司等知名藝術科技單位合作,與各地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農村文化禮堂等基層文化單位合作,建設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在實訓基地的職場環境中,獲得真正的職業訓練和實際體驗,提升了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對應指標9)

3.校團合作、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學生:學校注重以產教融合為主線,充分依據藝術職業教育的規律特點,有效發揮藝術教育傳統優勢,不斷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戲曲表演專業與省內外知名院團合作開辦“浙昆班”“紹劇班”“福鼎班”和“浙越班”等戲曲專業“訂單班”,推進校團合作培養戲曲演員“現代學徒製”探索與實踐;舞蹈表演專業與宋城集團、太湖龍之夢演藝城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分別聯合培養“宋城班”“龍之夢班”;電子聲像技術專業與浙江時代院線、廣州金逸集團合作舉辦電子聲像技術專業“2+1”訂單班;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與浙江省各基層鄉鎮文化站定向培養文化員;校企雙方共建“校中廠”“廠中校”實踐教學基地成效顯著。(對應指標10)

4.生均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較高:學校在優化校內教師資源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兼職教師隊伍,聘請了一批專業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有行業企業一線經驗的專業人才和知名人士作為兼職教師。2017年,外聘兼職專業教師156名(其中高級職稱人員24名),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314.75萬元,高於浙江省平均水平(203.72萬元)。(對應指標11)

5.每專業點學生規模:2017年學校共有高職在校生2550人,音樂表演專業因包含聲樂、民樂、管弦、鍵盤等多個專業方向,總人數為472人,其他25個招生專業每專業點學生數約83人(專業點學生分布情況詳見圖1),低於浙江省平均289人。這一規模差距與藝術職業教育教學過程與教學手段的特殊性密不可分。藝術類專業尤其是表演藝術類專業一般通過“一對一”或小班化、分層教學等授課模式有效實施教學,高職藝術院校學生規模通常較小,也較符合文化行業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量。(對應指標13)



圖1 專業點學生分布柱形圖

6.專業人才培養契合浙江文化快速發展對人才隊伍的需求:學校專業設置充分考慮浙江省傳統文化傳承、現代文化產業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人才需求,在積極開展區域、行業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有效服務於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文化建設需要。戲曲表演、音樂表演、舞蹈表演等表演藝術類專業作為學校的龍頭品牌,多年來擔負著地方傳統戲曲、浙江本土特色音樂、浙江民間舞蹈等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的使命;動漫設計、舞台藝術設計與製作、聲像工程技術、影視多媒體技術等文化科技和藝術設計類專業作為學校的實力品牌,為當下發展速度空前的動漫遊戲業、演藝娛樂業、網絡文化和數字文化服務業等新興文化產業培養急需的人才;文物修複與保護、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民族傳統技藝等民族文化和文化服務類專業作為學校的創新品牌,致力於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實踐提供驅動力量,助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對應指標14)

(四)學生發展:招生就業逐年向好,人才培養質量居高

序號

指標名稱

浙江平均

我校數據

15

招生計劃完成質量


15-1新生錄取比例(%)

——

97.25

15-2新生報到率(%)

——

96.43

16

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

——

43.50

17

直接就業率

97.76

98.32

18

畢業生就業去向


18-1自主創業數

——

5

18-2當地就業數

——

361

18-3中小微及基層就業數

——

858

18-4 500強企業就業數

——

0

1.招生形勢逐年向好:近年來,學校逐步推進招生模式改革,實施單招單考、提前招生、普通高考、中高職一體化五年一貫製“3+2”招生、技能優秀中職畢業生免試升學等模式,招生形勢多元化,招生渠道不斷拓寬。2017年我校高職招生計劃為713人,比上一年增加180人,實際招生數712人,計劃執行率為99.86%,報到率96.43%。自主招生招考方式的社會影響力進一步增大,考生及家長的認可度較高。2017年我校自主招生計劃數302人,占高職總計劃42.36%,自主招生計劃完成率92.72%。2017年被我校錄取的高分考生多於往年,考生的綜合排名均位於前列。(對應指標15)

2.就業質量不斷提升:學校緊貼文化行業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堅持“以文化行業為依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發展為宗旨”的辦學方針,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均名列全國同類藝術院校前列。近三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在 96%以上,有些專業畢業生成為用人單位“搶手貨”,取得了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社會認可的成績。畢業生就業靈活,在中小微企業及基層就業人數比例較高。2017年我校畢業生直接就業數997人,占畢業生總人數比為98.32%,其中自主創業5人,在當地就業361人,在中小微企業及基層就業858人。(對應指標17、18)

(五)社會服務能力:集聚資源優勢,服務文化建設

學校在人才培養和科研創作任務之外,積極主動利用自身資源,不斷增強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構建的能力,助力文化浙江建設。

序號

指標名稱

浙江平均

我校數據

19

政府購買服務到款額(萬元)

304.47

1223.30

20

技術服務到款額(萬元)

448.98

717.23

1.發揮綜合藝術資源優勢,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學校依托文化浙江建設的經濟文化政策支持,積極與地方黨委政府及文化單位開展項目合作。2017年,我校政府購買服務到款額1223.30萬元,其中529.50萬元來自浙江青年藝術人才培養“新鬆計劃”和浙江文化幹部網絡學院、全省農村文化禮堂等培訓項目,67.80萬元來自學校青年實驗藝術團“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演出項目,承辦全省大學生藝術節100萬元,承辦中日韓戲劇節250萬元,社區服務收入96萬元,扶貧專項180萬元。(對應指標19)

2.打造文化培訓“浙江品牌”,全方位拓展培訓工程:學校是全國文化幹部培訓基地、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基地、全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基地等國字號基地,實踐中,我們既努力深化省本級係列培訓項目,開展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係列培訓、全省基層文化隊伍素質提升工程、民營文藝表演團體係列培訓等業務,深入打造彰顯浙江特色的培訓品牌項目,又積極承辦新疆、西藏等浙江文化援疆援藏工程,全麵承接河南、貴州、深圳、吉林延邊自治州等省外培訓項目,全方位拓展培訓工程,培訓人數逐年遞增。學校還建立了與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連通的遠程網絡教室,開展了藝術管理、音樂教育等專業的成人遠程教育。此外,學校依托浙江省社會藝術水平考級中心,開展社會藝術水平培訓與考試工作,每年完成聲樂、舞蹈、戲劇等類別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近千人次。技術服務到款額逐年增多,2017年我校獲得技術服務到款額717.23萬元(浙江平均448.98萬元),其中615.19萬元主要來自行業培訓、遠程教育和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等項目。(對應指標20)

三、主要問題診斷

1.學生課程選擇自主權需進一步擴大。我校在專業設置上雖然涵蓋了表演藝術類、藝術設計類、民族文化類等大多專業,突出了專業設置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但仍存在著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開放性不足等問題。雖然進行了探索性改革嚐試,但問題仍然存在:沒有設置第二專業的選修模塊,課程選擇的靈活性不強;學生還存在著為學分而學習選修課程現象,選課帶有一定功利性,自身知識體係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和提升。

2.教師課堂教學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在“互聯網+教學”正以各種方式衝擊著傳統教育模式的當下,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興起,但部分教師教學思維仍然停留在依靠 PPT 等傳統教學工具,教學方法與手段並沒有相應跟上現代化教育技術興起和發展的步伐;當前一部分大學生嚴重依賴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出現了課堂上的“低頭族”“手機黨”,而教師在引導學生走出依賴手機方麵雖已采取一些措施手段來扭轉這種被動局麵。

3.職業技能鑒定工種欠齊全,國務院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步伐加快,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獲取受影響。我校作為浙江省文化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自2008年以來每年定期開展“電影電視演員”等18個工種鑒定工作。但由於文化行業特殊性,很多職業考核無法具體量化,很難設立職業標準,多個高職專業無對應門類的職業技能鑒定證書可考,我校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並不高,2017年為43.50%(對應指標16)。隨著國務院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步伐加快,上述18個特有工種均在取消之列,設計類Adobe認證產品專家等證書也已取消,從客觀上導致藝術類高職專業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獲取已無可能。

4.橫向技術服務較單一,縱向科研等技術服務到款額偏低。橫向技術服務方麵,學校影視技術係與浙江時代院線等企業合作建設“校中廠”,麵向社會開放“浙江實驗藝術劇場影城”,為濱江高教園及周邊社區提供了影視文化服務。2017年影城收入約62.26萬元,比上一年減少91.52萬元。但總體來說,我校橫向技術服務較單一,橫向課題仍舊缺乏。

四、整改方向及舉措

1.加強校政行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

(1)深入開展具有藝術職業教育特色的“現代學徒製”人才培養實踐。2018年8月,我校被列為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製試點單位。我校將充分借鑒校團合作培養戲曲演員的“現代學徒製”實踐經驗和成果,發揚藝術職業教育師徒相傳培養人才的優勢與特點,建立並完善與現代學徒製相適應的校企合作和管理運行機製,逐步加強音樂表演、舞蹈表演等表演藝術類專業與文藝院團的合作,以產教融合為主線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加強“校政行企”人才培養合作。針對基層文化單位用人需求,以就業為導向,擴大與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或文化企事業單位的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在總結近年來“訂單式”人才培養經驗的基礎上,今後每年至少有2個以上“訂單班”開設,表演藝術類專業繼續與藝術院團以及知名演藝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文化科技類專業繼續與文化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在2017級歌舞表演、表演藝術鄉鎮文化員定向班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定向培養合作機製。

(3)積極探索與企業、團體、專家的多樣化多渠道合作。深化藝術類專業與合作企業開展“訂單式”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探索與實踐,大力推進技能大師工作室、企業項目製等合作平台,進行大膽有益嚐試,切實開發和引入院團劇目和企業項目教學,努力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校企合作網絡,使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惠及更多學生。

2.提升科研創作能力,增強社會服務水平

(1)針對我校教師科研底子相對薄弱,科研積累少,縱向課題經費較少,橫向技術服務單一的現狀,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引導教師積極爭取橫向項目,增強社會服務水平。突出藝術院校特色,強化藝術創作工作。激發師生創作熱情,組建創作團隊,在繼續保持中小型劇(節)目精品化的基礎上,謀劃並推進大型劇(節)目精品創作,力求打造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藝術作品。

(2)充分發揮我校相關專業在全國同類高職院校中的領先優勢,總結戲曲表演專業牽頭承擔教育部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立項的《戲曲表演專業企業生產實際教學案例庫》項目等課題建設經驗成果,繼續做好《舞台藝術設計與製作教學實際案例庫》《表演藝術類專業教學標準和實驗實訓裝備技術標準》等重大項目,並積極爭取省部級以上其他項目建設任務,提高學校對於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改革的總結梳理能力。

3.完善專業輔修製度,探索專業學習新模式。

完善專業輔修製度,提供多個教學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開設具有“新興、前沿、交叉”特點的跨係跨專業課程,通過教學實踐逐步形成一套“綜合、滲透、現代化”的輔修製度,從而優化教學結構,提升教學成效。其次,探索構建“專業群+專業方向”學習模式,即由一個或多個辦學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相近專業組成專業集合,學生根據就業方向和職業崗位自主選擇學習。以此模式集中體現學校整體水平和基本特色,使專業學習滿足複合型人才培養需要,幫助激發學生具備寬基礎、複合型的素質潛力。

4.完善教師評價考核體係,提升課堂教學信息化水平。

提高教師直麵“互聯網+教育”意識,促進課堂教學信息化改革,推出各種新型教學模式。完善教師評價考核體係,發揮教師才智,以課堂成效作為考核教師的主要方向;開展教師課堂教學創新比賽和達標活動,通過評比激勵,促進課堂教學創新氛圍的形成。同時加大對教師課堂教學及信息化技術的培訓與服務,促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升中實現育人水平的提升和自身成長發展。

總之,我校將以此次評估為契機,以政策為導向,從藝術人才成長的規律出發,進一步明確高職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目標,製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並按照學校建設“浙江省優質高職校”推進實施方案,開展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為“提供中國藝術高等職業教育的‘浙江樣本’,樹立省內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優質品牌”而努力奮鬥。


關閉】 【 打印
上一篇: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擬聘人員公示 下一篇: